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论》

作者: 洛魂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13:18 被阅读1次

作者简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170年,逝世于207年,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十胜十败论》

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到了建安四年(199年),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兖、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都“奉天子以令不臣”。

      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所以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同时,在朝中又有以孔融为代表的一群人大肆散布“袁绍不可战胜论”。整体来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甚至曹操自己都已有些不相信此战可以取得胜利。此刻,郭奉孝的《十胜十败论》就诞生了,这篇《十战十败论》并不是劝曹操如何打仗,而是鼓励当时失望的曹操,劝其鼓起信心打败袁绍。

原文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1.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2.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

第二是“义胜”。曹操高举正义旗帜,东迎天子入许都,“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对于战争来说正义是非常重要的,你只有政治上正确,那么你的军队才是正义之师,才有克敌制胜的可能。

3.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使至外戚、宦官、士族相继专权,皇权旁落,而袁绍却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众人皆服。

4.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希望有才能的人为其所用,但又嫉妒、猜忌人才,表面装着广纳贤才的幌子,其实并没有想过要真正信任、任用这些贤才。同时又任人唯亲戚子弟,袁氏子弟皆列封土,谭(大儿子)领青州,熙(二儿子)领幽州,尚(三儿子)领冀州,干(外甥)领并州,三子一甥皆为州牧,众将外服之而内生怨;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5.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如:《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有记载,田丰说绍袭太祖,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丧失良机之后又悔恨不已。曹操则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6.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7.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8.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第八是“明胜”。袁绍好大喜功,偏听偏信(如郭图、辛评等),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公正严明,众将服之,愿为之用。

9.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10.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纵虎踞四州、拥数十万强兵而不能使之优劣得所,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十胜十败论》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是完全可以与孙子兵法一比的。毛泽东主席曾予以如是评价:郭嘉是历史上以为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相关文章

  • 《十胜十败论》是谁的作品吗?

    大家听说过《十胜十败论》吗?《十胜十败论》是说什么的?是谁的作品? 《十胜十败论》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

  • 《十胜十败论》

    作者简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170年,逝世于207年,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

  • 十胜十败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 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

  • 曹操与袁绍十胜十败论

    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绍虽兵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

  • 郭嘉《十胜十败》

    《十胜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

  • 郭嘉“十胜十败论”,有多少含金量,真实存在吗

    对于郭嘉 “十胜十败论”,后世存在太多的争论。如:罗贯中瞎编、郭嘉信口胡诌、没有含金量等。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 三国十胜十败之:道胜

    三国十胜十败之:道胜 郭嘉留给曹操和我们的还有很出名的《十胜十败》,这是当初曹操攻打张绣失败,袁绍写信取笑他,曹操...

  • 《资治通鉴》219: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我们当下有什么启发

    学习内容: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原文】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对曰...

  • 解密曹操胜利的核心 郭嘉十胜十败论

    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郭嘉,争议不断,不讨论孰是孰非,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郭嘉是历史上少有的智谋之士。十胜十败论更是流...

  • 解读曹操成功的核心秘诀 郭嘉十胜十败论

    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郭嘉,争议不断,不讨论孰是孰非,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郭嘉是历史上少有的智谋之士。十胜十败论更是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胜十败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pe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