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英雄之旅和双重束缚两个概念,首先英雄之旅,说的是一个古今中外所有人讲神话故事的一个模板。
原本主角生活在一个伊甸园般的花园中,纯洁美好;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了这个美好的现状,主角必须做出选择。
然后他像一只沙漠中的骆驼,忍辱负重地行走。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也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
最终他变成了狮子,有力量地活着。选择了自己要成为的人,并从其中获得力量。大概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模板,当看着其他所有人在讲的故事,总会从这些故事中,看到英雄之旅的影子。
接下来是双重束缚。生命的最初,被教育教导做好人,但是我这个好人,做得很无力。尤其是小时候看电视剧中,坏人可以可劲的坏,而好人你就只能好。
其实看的时候,我感觉很憋屈。因为你是好人,所以就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坏事。我觉得现在典型代表就是警察,罪犯可以用各种手段,而警察受各种制约。
武老师说,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A,这意味着整合和灵活;相对分裂的心智,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A;而最有问题的心智,是我既不可以A,不可以-A。
孩子为什么会对父母撒谎?是因为他为了避免受惩罚,或觉得父母可能接受不了谎言背后的真实。但实际上,比起真实,父母同样接受不了,他对自己撒谎。
与双重束缚相伴随的,最经常出现的,大概就是周围人的否定、拒绝和忽视。那么这些声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接下来进入本文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
马丁·塞里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塞利格曼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
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它们终于置身于可以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会放弃尝试。
表现在人身上,往往是当一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却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的新的环境中,甚至包括那些其实原本可以控制的情境。
习得性无助,就是否定、忽视和拒绝的后果。在一件事情中,一个想要达成的愿望中,当一个人他的多次努力,都没有效果,反复失败。
他就会从中学习到一个概念,就是:不管自己做什么,对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都没有帮助。在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习得性无助”。
我想到一个故事,有一只小熊,从小被囚禁在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太狭窄,以至于它不能走动,不能奔跑,甚至不能坐着,只能站着。
当有一天它脱离了束缚,离开了这个笼子。它依然站着,仿佛不知道自己可以坐下,可以行走,可以奔跑一样。
在生命最初被允许被鼓励,这是被上帝祝福的一件事情。与之相对的是,生活在一个被要求顺从的家庭中,这个家庭会用各种方式,让一个人顺从。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当然会顺从,但是他会切断跟自己感觉的联系。他是被外界环境固定的生长出某一种形状,但实际上,跟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想成为他自己。
要成为自己,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感觉。当你生活在一个不断被要求听话的家庭,你需要知道,每一次听话都是对你的感觉而言,都是一次远离,甚至都是对你的生命力之流的一次次攻击,严重的时候你会有被切断的感觉。
当有了觉知之后,我经常会感觉到无助感,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习得的,但这种感觉太频繁和强烈,以至于我在很多时候,想放弃挣扎,就这样沉下去吧。

但与觉知相伴的,还有就是选择和力量。有好多好几次,当体会到这种无助感时,我同时告诉自己,我是有选择的。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无助感会缓解。
挫折商
保罗·斯托茨,美国职业培训大师,挫折商概念的提出者。
挫折商AQ( Adversity Quotient),也被称为逆商,是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低的人,面对挫败时,启动的是应付机制,用种种消极方式来逃避挫败感,而挫折商高的人,这是启动的是应战机制,挫折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挫折商有五个要素:控制、归因、延伸、耐力和转化。
最初的我就是一个挫折商低的人,面对没有业绩,面对生活压力,我想的不是战斗,而是用消极的方式逃避。
最初没有业绩,没有什么感觉,等到时间长了压力大了,就想应付过去,就换个公司继续这个轮回。在这个公司再出现这样的问题,然后再换个公司逃避一下。
这样一次次的挫折,让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虚弱无力。好像现实生活是一个强大的,坚硬的,无法反抗的魔鬼。而我身处其中,除了逆来顺受,好像没有其他的应对方式。
接下来是挫折上的五个因素,首先控制,控制就是一种感觉,事情有没有在你的掌控之中。发生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你是会觉得在掌控之内,还是觉得大势已去?
这就决定了,你是否会被这件事情击垮,一蹶不振,还是迎难而上,化危机为机遇。
接下来是归因。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你会把它归咎为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如果归咎为客观原因,那接下来你就倾向于不努力,用来保护自我和自恋,这叫消极抵抗。

但如果能做主观归因,好处是给自己一种我可以改变局面的感觉,我可以改善,让事情变得更好。坏处是容易导致抑郁。
然后是延伸。武老师把它叫做污染,我同意老师的观点。就是在某一个方面做的不好,这种不好会延伸、污染到其他的领域,让你在原本擅长的领域也做得不好。
这件事情感觉糟糕,那最好把这种感觉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情景中。我想到一个形容,武侠小说里中毒了,就把毒逼到身体的某一个角落,不要让它扩散。
第四个是耐力,就是建立在洞察力、乐观、希望之上的、富有智慧的忍耐。在很多时候,真正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奉行的是长期主义。
短期内,想做成一件事情,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时间越短成本越高。而长期持续的做一件事情,会增加这件事情做成的概率。而能否做到长期,关键性要素就是耐力。
最后是转化,就是转变挫败为机遇。什么叫危机?所谓危机就是危中取机,看一个人是否能有把危险转化成机遇的机会。
我就遇到了一次小危机,双方争夺同一个利益,但不想影响彼此的之间的关系,在相互指责认为是对方错了,而我身为其中一方,正处在这样的僵局中。
然后我就听音频,看到了一个熊浩老师提出的方案,就是不要把对手放在你的对立面,要把问题放在你的对立面。需要解决的是问题,而不是对方。
运用这个技巧,成功化解了这次僵局。转化有一个简单点的路径就是学习。
谢谢你的欣赏,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