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湖面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李易安,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多才又细腻,且自带书卷气息的奇女子。她的人生经历可以算是“半世烟雨,半世落花”——前半生是烟雨迷蒙,似在梦中,美好又带着甜甜的回忆,后半生则花落成泥,辗为红尘,历经人世间苦痛别离。但是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她都依然倔强的保留自己那一份细腻和对世间的热爱之情。
刘禹锡《秋词》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日天气转凉,树木凋零,各种争奇斗艳的花花草草,也在这肃杀的气息下,选择了退避三舍,故而自古以来,写秋景多是悲秋伤怀之作。
但是刘禹锡反而认为秋日景致更胜春朝,晴空白鹤,排云而上亦是别有一番诗韵的。易安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早慧的才女,她对于身边世界的观察总是那么细腻自然,更有几分少女独有奇思妙想。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少女是临湖赏景还是泛舟湖面,都已经不再重要,单单看浩渺一词,便已经定下了这首诗词高远辽阔,大气磅礴的基调。烟月笼罩,湖面之上笼上一层淡淡的空蒙雾色,秋风吹来,烟波浩渺,云入湖底,水天相交,天地之间甚是空旷寂寥。再看近处,已是深秋,红稀香少。
这少的又何止是缤纷多彩的花儿,还有绿叶,嫩草,更有那花草之间的悦耳虫鸣……但是,世间自有规则——有失必有得,没有了花红柳绿的热闹繁荣,却多了另一番秋日的胜景。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浩渺湖面水波漾漾,深秋山峦也裸出自己本身的质朴自然。水光迷蒙,山色浓浓,好似一幅不加装饰的泼墨山水图,带着几分随意天然,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诗韵潜藏其中。
而如此胜景,却能与人相亲近,实在是说不尽,无穷的“好”了。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莲子长成,荷叶却不再年轻。这是新事物长成的季节,也是旧事物消逝退场的时节,而这种新旧事物交替如此明显的表现,也就只有在秋日方能见识一二。
虽然荷叶已老,少了很多“一一风荷举”的风中荷叶摇曳舞动之姿,但是却有汀上的蘋草在风中摇曳生姿。经历了秋之露华的洗礼,蘋草更是平白增添了几分秋之芳华。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毕竟深秋,虽则胜景动人心,但是寒意渐重,尤其是日暮之后,凉意刺骨,易安身为女子,更是难以抵抗这种凉凉的秋之寒息,只得裹紧身体,选择暂且离去。
只是如此美景,实在让人难以割舍,只得回首再忘。却发现,湖边沙面的鸥鹭正背对着自己,像是再生气,责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早回去,而不好好欣赏这一番秋日胜景,实在是暴殄天物,浪费韶华。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易安爱秋,喜欢这秋日胜景,故而化身鸥鹭,让心灵随着鸥鹭去感受那秋日的湖光蘋草,山色小汀。让心去流浪,这不也是现代人一种放松自我的方式吗?
秋,带走了夏天的燥热,使人们的心多了几分宁静。
秋,天高云淡,水清沙白,天地之间更加空旷辽阔。
秋,风微凉,云荡漾,水天一色,神清气爽。
秋,新旧交替,层次分明,纯净灵动。
秋风,并不恼人;秋雨,并不多愁;秋景,更不会多情。但赏景之人,却可以选择去“自作多情”。而这种自作多情,不也是很可爱的吗?
(PS:——此诗作于李清照远离家乡,前往汴京之际,虽有对家的不舍,但亦有对汴京繁华的向往好奇。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用自己灵动的眼光,观察者这个世界,并记录下自己看到的一切。虽是离乡,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她而言,去哪里并不重要,只要能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一起,天涯海角,亦是能够勇敢相随的!
这就是李清照,一个世间罕见的奇女子——淡雅笔墨,秋韵天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