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学校对面新开的三层楼的名不见经传的餐厅门口犹豫了很久,它那浮夸的大厅和铺满红毯的楼梯让我莫名尴尬,自然就想起了前几天去吃江汉路水塔旁的一家火锅店,薄薄的一层粉嫩的羊肉裹在芭比娃娃身上,我只埋头吃酥肉。
当然,和我一起站在门口不肯进去的还有疆爷,我们的手里拿着另一家新开的麻辣烫的宣传单。
隔壁奶茶店门口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熟悉的面孔开始以小团体的形式集结,鱼贯而入。疆爷口里的肉枣汤还在犯下滔天罪行,我们迟迟疑疑不愿进去。
二。
什么时候离别要在聚餐中结束了?
荆轲刺秦王,离别在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又或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目光所及皆是 离愁。
折柳相送,酒杯相碰,便是散落天涯。
欧荣的新片《弗兰兹》中,失去未婚夫的德国女孩和杀人凶手法国军人,在莫奈的《自杀》前完成一场想要接近却不敢靠近的克制离别。
《我,厄尔和女孩》这部冷静的青春片中,女孩看着男孩送给她的最后一部小影片死去。
《于特岛青年》中的四位年轻人,在一场恐怖袭击中完成对过去自己的抛弃,政治立场,个人成长的撕裂。
《夜行动物》里,未曾露面的前夫带着一本小说气势冲冲地完成若干年前未完成的分手。
乌托邦电影《龙虾》里未能在规定时间配对成功的年轻女孩,在改造成动物前只想独自一人看《伴我同行》,与即将死去的自己告别。
谈起离别,都是些隐藏在划时代大事件下不起眼的人类感情,离别之情如此脆弱,但却又能唤醒那些因藏在心底从未被提及的渴望,因而也就神秘了。
以至于如此渺小的感情,竟能在混沌中逼人说出不敢说出口的话,爆发出被压抑的感情,倾诉深藏在不动神色的背后。
我想对你说一句话。
我想最后抱你一下。
我想吃巧克力。
我想......
三。
如何在一场聚餐中谋杀自己?
对于聚餐,我一直是拒绝的态度。
我前三年很少聚餐,最近聚餐的频率猛增,有些是我特意为了感谢大家请客的,有的是被动参加,不去就是不合群,都要走了离别一场必须去的道德绑架,有的是我刻意为之,有的是事发突然。
我选择聚餐,选择人生,讨厌没有任何感情交流的饭局,这种聚餐我一定不会去第二次、
喝不得酒,接不上话,闹不起气氛,跟着去参加聚餐,倒显得自己呆呆傻傻,害人害己。一场聚餐下来,宛如从水中刚被捞起来一样,湿漉漉地带着不明世事格格不入的气场,还不如一个人吃饭更是自由自在。
也曾和一群人聚餐,一顿饭下来,所有人都不互相说话,只是默默埋头苦吃,偶尔说几句也只是关于菜色,吃饭买完单,大家也是各做打算。这种聚餐更是无趣,平常看似相处融洽的朋友原来根本就没有共同话题可聊。无论是再好吃的菜品,也是难以下咽。
水果拼盘还没上,大概已经被谋杀在了火锅翻腾的雾气之中,不再醒来。
我逃了高三的毕业典礼去图书馆写数学卷子了,高中体育课我逃了躲在学校的画室里,军训我逃了去销品茂找兼职,广播操我逃了去周边乱晃,社团聚餐我逃了去操场跑步,形式政治课我逃了去忙东忙西。
一个人若是发现自己的社交属性极低,那真真是一件挺让人你难过的事情。社交恐惧症和终极内向逼拒绝和所有不熟的人吃饭,天下才会太平。
四。
最后呢?
我们寝室剩下的三个人里只要有一个人来,我们就进去。结果等来了Eleven(其他两个人没来),坐到了最让人有安全感的桌子,远离轴心桌,背后有柱子。全程也只是埋头苦吃。
可怕的肉枣汤竟然真的是,肥肉和瘦肉捏成的肉丸加上红枣煮成的汤,此等菜色也算是第一次见,佩服至极。
被叫去敬酒,看着前三位一瓶啤酒敬了老师,全部下肚,第四位话未说完就已泪湿眼眶,前面一位太快,到了我,半杯橙汁来时如何,走时也尚未变化。
该说的,我今天要一个个对你们说。
离别将至,也没有丝毫感伤。
道别也不必说,每次说“再见”,都要揣着“之后一辈子大概都见不到”的态度了。
五。
▽电影《只是世界尽头》
以后呢。
那个必定会死在餐桌上的少年也许会重生吧。
他的啤酒肚可以坦然接上五个不着逻辑的笑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