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藤野先生》。但同样的课件,在不同班级却呈现两种不同的反应。
在2班,当我出示第一段的内容“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时,我问:当你读完这一段时,你有什么疑问吗?
2班的孩子纷纷提出他们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比如,“宛如小姑娘的发髻”是什么样的?“富士山”是什么?他们不洗头吗,“油光可鉴”?“将脖子扭一扭”是什么样子的?
而1班的反应是“没有感觉”。
“没有感觉”?我在听到这句话时心里咯噔一下。读完这样的描写不觉得“好笑”“滑稽”吗?或者有别的感受也行?还是因为没读懂,所以“没有感觉”呢?
我来不及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回应,只好对1班的孩子说,2班可有疑问了呢。于是,跟他们分享了2班同学提出的疑问,也提出了我自己读完后对开头第一句的疑问。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始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觉得挺奇怪的,莫名其妙的感觉,为什么鲁迅先生一开篇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呢?“这样”是哪样呢?“也无非”起到什么作用,包含有什么心情在里面吗?
后来反复读了几遍这段话,我才理解,噢,“这样”原来是这样。
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他们在这里赏樱花、学跳舞,并不是正经地学习,而当时我们国内正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鲁迅想看到的是大家一起出国学习,回去救国救民,没成想看到的却是这样成群结队的“赏花跳舞”的“学习氛围”,这使鲁迅很厌恶很生气很失望又很无奈。所以他写下这样一段充满讽刺意味的反语文字,讽刺这些“赏花跳舞”的“清国留学生”们。
而这,也正是鲁迅的担忧之处啊。
……
再者,我的课件设计也有问题。语言的体会应该在整体理解了藤野先生伟大之处后再进行,而我一上来便说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说完后才分析藤野先生的伟大。原本想的是只围绕一个点分析文章即可,结果课件越弄越多。太想面面俱到了,以致什么也没做好。最后这篇文章花了两个课时还没有学习完。唉……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自己备课不充分的缘故,没有办法语言流畅地表达对这段话的理解,甚至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如果能透彻理解这篇文章,我想应该可以很快“学”完这篇文章,然后做题、练习,然后接着下一篇文章的学习。
应该要学会舍弃,要尝试精讲课堂(25/15,25/10/5)的模式,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背书、复习、作文等。
……
Ps:翻看自己的笔记,突然发现,三年前我也写了《藤野先生》的教学反思(掩脸)。
三年前是青涩迷茫,三年后是懂得了思考的方向。
很高兴,我在慢慢成长了。虽然有点慢,但是,会越来越好的。mm加油。
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