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映自体客体需要是指需要感到被肯定和承认,感到自己是被接受和欣赏的,尤其是当个体展示某些有关自身价值的事物的时候。科胡特坚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镜映的感觉-被喜悦的双亲愉快且赞许地注视着,被称为母亲眼里的光芒。
典型的镜映发展性体验是孩子向父母展示某个新近掌握的技能。例如第一次骑自行车并寻求父母眼中的回应-骄傲的爱的光芒。科胡特相信,双亲让孩子感到欣喜的回应-表现出兴趣,骄傲,兴奋,对孩子的发展极其重要,这反射给孩子一种自我价值感和被重视的感觉,带来有价值的自体感。相反,父母以敌意,过度批评或者是冷淡的回应模式反射给孩子,孩子就会缺乏价值感和被重视感。这样的态度压制了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的成长。科胡特认为,镜映自体客体体验对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体-自信的抱负至关重要。
有效的镜映回应必须在发展上是适当 的和切合实际的。表扬一个四岁的孩子完成某些事情,可能不适合就此表扬八岁的孩子,这样既不准确也幼儿化。镜映体验涉及两类赞赏;非诱导的和诱导的赞赏。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婴儿就常常得到充满赞赏的关注,这就是一个非诱导赞赏。米勒观察到,大约几个月以后的婴儿学会了如何诱导关注和认可。这可能是从出现社会性微笑开始。米勒说诱导的赞赏对自尊的发展而言是更为重要的赞赏形式。孩子特意显得可爱和表现出炫耀行为来诱导赞赏和认可。如果被恰当赞赏不多也不少,这些行为将会转变为健康的表现癖,自负和骄傲。随后,当她跳下三级台阶时,孩子就会说妈妈看这个,或者孩子挥舞着她的手指着画画说爸爸看看我做了什么。
缺乏镜映体验的结果
例如本来父母回应孩子镜映需要必然会有失败,却变成一而再再而三的痛苦,孩子也许试图通过变得完美,聪明或可爱来尝试补偿。修复伤害的这个尝试反映了孩子相信是他自己有问题,换言之,孩子推测没有得到应有的确定自体感的镜映回应,一定是因为他不够格。此外照料者没有镜映那些和表现癖相关的情感-例如骄傲自负愉悦兴奋,效能感-常常导致孩子分裂并否认这些情感,于是这些未整合的情感状态就成为长期内在冲突的来源,因为这些情感被体验为威胁,不仅威胁孩子已经建构的心理组织,也威胁极其需要的关系,这样的冲突及随后压制与健康表现癖和自负相关的情感,可能是受虐人格倾向的一个因素
镜映自体客体需要的发展进程;夸大或自负自体
科胡特指出孩子试图变得像夸大-表现癖自体那样完美,在回应性镜映自体客体环境中,夸大自体的强度逐渐地降低。科胡特理论认为,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或需要镜映回应时经历不计其数且无可避免的挫折误解或伤痛,就会对夸大-表现癖自体加以调整 。孩子在可控制的强度下被教导理解他自身力量的局限性
科胡特相信,这些镜映中恰到好处的失败,促使孩子发展内在的方式 ,以维持自尊,忍受不可避免的挫折并追求恰当的抱负。于是孩子发展中的镜映自体客体需要就能够逐渐成熟,从古老的对完美和持续关注的需要发展为自尊和自信,镜映自体客体需要得到修正,偶尔需要深切的认可和称赞
镜映体验的成分
米勒指出当一个人感到被镜映,朝向主体的镜映他人通常结合了赞赏,理解和确认。赞赏是如实反射孩子夸大或自负,骄傲的感觉。理解在这里指父母或抚养者有能力给予充分的同调和共情,以便认可孩子的骄傲兴奋和自负。确认是指在那些要求个体付出能力和掌握技能的活动中,确认孩子出现的各种感受。重要他人的确认夸大了孩子对成就和能力渐增的内在愉悦。镜映自体客体功能就是帮助孩子整合骄傲,兴奋和自负的情感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