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作了一篇《驳李希凡论〈水浒全传〉》。写完之后,又看了一遍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感觉仍有很多地方值得质疑,再提笔,作了此篇,与读者诸君分享!
一、李希凡说施耐庵通过描写鲁智深、林冲、杨志三位好汉上梁山,“反映了徽宗王朝统治的危机”。
笔者认为,此三位好汉上梁山,并不足以反映赵佶政府统治的危机。先说鲁智深,他是要英雄救美,替美女金翠莲出头,才打死了镇关西郑屠,摊了人命官司,所以才流落江湖,最后上了梁山。并非是宋徽宗政府怎样欺压他,他忍无可忍才选择了造反的路。
再说林冲,相比于其他上山的好汉来说,他算是一个被官府逼上山的比较典型的一个。不过这么说也不确切,准确来说,他是被高俅逼上梁山的。因为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林娘子,高俅就设计陷害林冲,林冲一忍再忍,最后忍无可忍,雪夜上梁山。这是他和高俅父子的个人恩怨,高俅并不能代表宋徽宗政府。所以,也不能说林冲是被徽宗政府逼上梁山的。
至于杨志,就更谈不上是被徽宗政府所逼迫了。他先丢失了花石纲,犯下了大罪。不知悔改,反而还要花钱买官,被高俅赶出了殿帅府。平心而论,高俅这件事情做得很公正,你犯了错误,不马上来自首,现在又花钱打点,这样的人,怎么能重用!用高俅的原话讲就是:“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为用。”很明了,高俅是秉公执法,是杨志这个人人品有问题。徽宗政府已经很大度,赦宥了他的罪名。他后来上梁山,更不是徽宗政府逼迫的,而是被晁盖、吴用害的,跟赵佶半点关系都没有!
综上,李先生认为作者描写三人上梁山,反映了徽宗政府统治出现危机,是站不住脚的。当然,赵佶政府腐败无能,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说这三个人上山就能反映出来,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二、李先生认为:“人民渴望充溢着武松这样的力、勇、智的英雄,正反映着历史的要求,因为喘息在残酷封建统治下的人民,想起而反抗,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力、勇、智。而比起其他水浒英雄来,武松的力、勇、智都表现出更高的层次,也就是表现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他适应着周围的复杂环境,也采取了复杂的斗争方式,这突出地表现在惩罚西门庆和杀嫂的情节里。”
武松的力和勇是毋庸置疑的,打虎、打蒋门神都能看得出来,至于说智却看不出什么端倪。打虎是在喝多的状态下,打蒋门神也是喝高的状态。并且也看不出用了什么计谋,还是叫做“醉打蒋门神”,也没叫“智打蒋门神”。
说被压迫的人民渴望拥有力、勇、智,这是没错的。古往今来皆如此,被压迫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渴望。但是说人民渴望武松这样的英雄,未免有些牵强!武松打虎确是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但是,老虎并不是徽宗政府放出来的,而且徽宗政府也正在积极地组织猎人射杀老虎,是很作为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为了帮金眼彪施恩霸占快活林。蒋门神是黑道,施恩是黑白两道,一样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件事跟平民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
至于斗杀西门庆和杀嫂,不过是自身的恩怨情仇。这事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也会去这样做的。而且也看不出武松有何反抗“残酷封建统治”的表现,他是依规依矩,搜罗证据,依照法律,去找官府的。只是官府和西门庆勾结,他才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他杀西门庆,并不是反抗官府的压迫,只是要为大哥报仇;杀潘金莲就更跟反抗“残酷封建统治”的压迫扯不上关系了。
综上,说被“残酷封建统治”压迫的百姓渴望武松这样的英雄出现,反映着历史的要求,实在有些牵强!
三、李先生认为梁山“远征祝家庄、曾头市,就更是解除农民痛苦的革命行动”。
这更属无稽之谈。先来看一下梁山泊攻打祝家庄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后来也成为山寨头领的鼓上蚤时迁,因为从小就手脚不干净,这一回,又是因为嘴馋,偷了店家的报晓鸡,所以才被祝家庄拿了。杨雄和石秀两个前往梁山泊求救,才引出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梁山早就有这打算,不过其目的并不是要解除农民的痛苦,而是因为山寨缺粮,要打破祝家庄,搞些粮食。时迁偷鸡不过是个引子。不管怎么说,也跟解除农民痛苦挨不上边儿!梁山打破祝家庄后,把所获金银财物、粮米,尽皆搬上山去了。可见,抢粮食才是梁山泊打祝家庄的真实目的。
再看梁山攻打曾头市的原因:直接原因是一个叫金毛犬段景住的偷了一匹好马“照夜玉狮子”,要送给宋江做见面礼,没想到被曾头市抢了去,这才引出后来的打曾头市。主要原因是神行太保戴宗去曾头市探听消息,回来说曾头市造下五十余辆陷车,要跟梁山势不两立,还说史文恭杜撰了几句言语:“摇动铁环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下有尖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一下子激怒了晁盖:“这畜生怎敢如此无礼!我须亲自走一遭,不捉的此辈,誓不回山!”这才引出后来的晁盖曾头市中箭和宋江夜打曾头市,纯属梁山和曾头市之间的个人恩怨,跟解除农民痛苦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
综上,说梁山远征祝家庄、曾头市,就更是解除农民痛苦的革命行动,实属无稽之谈!
李先生这样看水浒,或许是受当时社会主流论调的影响。无论怎样,戴着政治眼镜看文学作品,就会使文学作品本身扭曲。笔者认为,不足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