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部门吃饭的时候,老板Raymond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外向还是内向?我其实很懂他对我这点的困惑,因为我平日里很低调,不怎么张扬,但是我汇报起工作来,就感觉加持了加特林,一顿狂扫,顺畅淋淋。当时我给的答复是:可内可外。Raymond当时的反应是:这种人好“可怕”啊。这一周来,我对可怕这个词自我做了很久的解读,刚开始很难定义它是个褒义或者贬义,后来自我积极地感觉到,这份“可怕”可能是Raymond所不具备的性格弹性,向上解读,应该有“厉害”之类的含意,也算是对我的一个认可了吧。
回到标题,“可内可外”是我当时内心的真实反应,所以这一周来,我都在尝试着思考去解读自我的“可内可外”。在某个拥挤的地铁车厢里,突然顿悟,我心里所认为的“可内可外”应该是对自己,处理信息方式的理解。当我接收信息时,尤其是接收一堆人的信息时,我会尽可能地保持沉默者的姿态,做一个倾听者,筛选信息,储存信息,最后去内化这些信息。但是,当我去输出信息时,我会提前去梳理我的信息体系,结合“金字塔理论”,运用结构化思维在脑子里过个几遍,然后激情洋溢地输出。就像我时刻提醒自己的,大量地输入,系统地输出。
鉴于此理解,好像“可内可外”也没什么值得我太在意的事,只是对待信息的一种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罢了。
自我“内向”与“外向”的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