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纸质版的书了,想来,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近来向朋友借了一本书——《盐》,作者是孙频,说实话,我自觉孤陋寡闻,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这个作者的书,借这本书读,主要还是文字吸引了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电子版的书刷久了,也想重温一下读纸质版的书的感觉。文字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疼”,巧的是,作者还有一本文集,就叫“疼”。有人说,《盐》之所以叫“盐”,是因为里面的故事表现出来的是伤口上撒盐的疼。大概是我感知力太小,还是我没有感受过什么是伤口上撒盐的疼,我读第一个故事,就读出“疼”,讶异于故事的残忍和苦痛,讶异于故事中人物心理的矛盾——世间竟然有如此卑贱的人。可是接着读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依然是“疼”的),我却远远没有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惊讶,小傻子的死,甚至是死法,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白氏和儿媳妇儿的恩恩怨怨也感觉好像就那样啊,谁家没本难念的经,何况她家这娶的,还是第二个媳妇儿,媳妇儿离了婚,带个13岁的拖油瓶,这13岁的拖油瓶还是一个不省油的灯,小小年纪什么恶毒的谎言都编得出来——这样的家庭伦理剧,想想都知道故事的发展。也有惊艳之处吧,大概就是小姑娘带有计谋式的善良,得到了白氏的回报,从而这“祖孙”的关系得以缓和,小傻子也多了个“姐姐”照顾,这个“姐姐”也因为有了其他人的需要,开始变得温和,甚至打算带小傻子逃离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做什么都可以,她养活小傻子。故事最后以白氏和小傻子的死结束,小姑娘再次无依无靠,没有了亲人(她的那个急着再嫁的妈不算)。看起来,白氏一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疼”,可是不知道是不是我不理解这种种“疼”还是其他原因,我渐渐对这样的故事麻木,感受不到一点点的痛,故事中人物的痛苦于我而言,只是简单的纸上的文字而已。甚至第一个故事,我也只是讶异,并没有感觉“疼”。
这种感觉不只是读《盐》的时候有,之前我接连读了《霸王别姬》和《芳华》,读《霸王别姬》的时候,我尚且能够去感受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疼”,可是到了《芳华》,我对刘峰所遭遇的好人没好报,还有小萍所经历的灰色童年,感受就没有那么强烈了,仿佛接受了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疼”理所当然应该承受,就算不知道换作是我,我是否承受得起。
我思考了很久,想来,大概那是别人的“疼”,所以我才会在“感受”几次之后麻木不仁,我应该也和故事里那些旁观者一样,只是把别人的“疼”当做是一个看点,看看而已……也不知别人对我的“疼”,会是怎样看 ,但是我最近应该不会再读类似的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