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徐峥获得了本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殊荣。第一次被提名男主角候选人,徐峥就载马而归,这既是对徐峥本人演技的肯定,也是对《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肯定。也许演员选对了剧本,电影和演员之间就成了彼此成就的关系。对于这部口碑爆棚的电影以及透过电影想告诉我们的, 加之之前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转发了一篇北大教授李玲对于医疗改革私有化持否定意见的文章,萌发了我对医疗问题的一些思考。
在我的感观和经历中,一直觉得医院是个麻烦的地方。挂号、就诊、缴费、手术、取药一系列程序让人在偌大的医院里摸不着头脑。可是,人的器官就如一部机器,机器总会有出现故障的时候,此时也不得不和医院打交道。
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民众的难题。《我不是药神》电影就描述了受慢性白血病折磨的病人吃不起天价的国产药——格列宁,而依靠徐峥饰演的程勇从印度走私来的便宜药度日的一群人。药价为什么在国内那么贵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药品被一些厂商垄断,当实验室的抗病技术专利授权给企业时,药商垄断了这种技术,而资本的逐利性促使药商把控高昂的价格;其次,以药养医局面一直泛滥,医院增加高科技设备以标榜自己的技术水平,而这些高昂设备的成本则转嫁到压力大的病人头上;再次,作为卖方市场的药品市场设置了高昂的价格,而药品是病人的刚需,在没药就没命的困境中,病人只能背负高价药品的包袱。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在此就不赘述。
除了看病贵,看病难也是令人头疼的事。每天早上上班路上,我都会路过湘雅一医院,每天早上医院门口都是人满为患的景象。都说“北协和,南湘雅”,湘雅医院自然是病人们寻医救病的首选。为什么大家都会挤破头皮往一些医院去?我查了资料了解到,公立医院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医院,每级再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不同等级医院的床位数、科室配备、医疗设备、人员配备、科研能力当然相差悬殊。不同医院数量就如金字塔结构,越是顶尖的医院数量越少。而在农村地区,人口规模大而医疗水平低、医疗资源少,这种不协调的结构使得农村人生病就往城里看病,就出现了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有人会说,医院都是公家的,利益输送才导致医院效率低、价格高。可是将医疗体制私有化就真的能改善局面吗?北大教授李玲对江苏宿迁的医疗模式进行了研究,2000年左右,基于财政压力等原因,宿迁政府对医院进行“卖光式”改革,市内全部医院被私有化。可是私有化后的医院并没有因为市场这只手而使民众感受到公平、效率,民营医院注定其公益性的缺失。多年后,宿迁政府被迫选择在市区外修建公立医院。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些都是普通百姓最基本的诉求。而这些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产业,政府应该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