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天下水流的归往之处,因为它妥善地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天下水流的归往之处。因此圣人想要处于民众之上,就必须在言语上处下;想要处于民众之前,就必须在地位上处后。所以圣人处在民众的前面,但民众不会认为受到妨害;圣人处在民众的上面,但民众不会认为受到负累。天下人都乐于推戴他,而不会厌弃他。不正是因为他不与人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可以与他相争。
解读:
知乎道一经典谈
此章继续老子宣说“谦下不争”之德,这是《道德经》的主题,所以反复宣说,申申不已。六祖说:“常行下心”,修行者三门恭敬,行持谦下之德,甘愿服伺众生,做众生的仆人,让众生生起一颗善心,这是功德无量。谦下恭敬建立在平等法性的基础上,只有实证万法的平等法性,谦下恭敬才能持守到底。
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这是真功德。古代华人富人施粥,但心中必须有平等心,否则成为“嗟来之食”,毫无功德。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已经实证万法的平等法性,所以宣说“谦下不争”的教法。
谦下与平等是不二的,平等则同体,同体则平等。《道德经》流行天下,则天下无有争者,如此则道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人道与天道合,“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理想国重现人间。
老子反复用江海作比喻,江海之德就是水德。但江海之德还有特别的意义,庄子在《秋水篇》中洋洋洒洒,宣说大海的广大胸襟,宇宙的大小之辩,使老子关于江海的比喻更加有深度。此章老子只说了江海谦下不争之德,没有展开,庄子展开江海喻的奥义,叹为观止。
庄子第一章就开演《逍遥游》,背景就是大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鲲鹏展翅,以大海蓝天为背景。
庄子把渺小的人带到无穷的世界,化腐朽为神奇,精神世界的空间是无限的,大海蓝天是最好的比喻。
老子《道德经》的胸襟是从观海中得来,开悟是在观海中,江海的意义非同一般,所以老子念念不能忘。庄子的胸襟也是从观海中得来,整部《庄子》都是以大海为背景。仰望星空一直是哲学家的特征。大智慧有四个来源,仰望星空,观苍海,登临高山,沙漠闭关。
老子庄子的大智慧都是从观苍海和仰望星空中证得,老子西出函谷关,涉流沙的传说,说明老子有沙漠闭关之志(或西行传法)。西周都城在西安,不远处有终南山,自古就有修道传统,无数修道士隐居于此。高山肯定给老子带来了无穷的智慧。
但老子庄子最大的智慧来源于仰望星空和观沧海,这是从经文中可以感受到的。《道德经》有大海般的胸襟,海纳百川,所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圣人有大海般的胸襟,争夺天下的侯王相比大海却自惭形秽。就此一章,或者让世间君王有所醒悟,或者让之无地自容。
庄子说:“边境有人,其名为窃”。争夺天下者应以谦下不争自守,否则就是窃贼。“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即不得)。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29章)。取天下而为之就是争夺天下满足自己私欲,必将适得其反。
谦下不争才是唯一的坦途。谦下不争根源于平等性、无分别性,根源于慈悲情怀,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第六十六章
第一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二段: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三段: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此句从严遵本)
第四段:以其不争,【帛书乙本: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是无物之象,无状之状,不可言说。修道士开启内明心,玄照道之真体,故内心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但佛陀还是善用比喻说法,使佛法广传人间。老子同样善用比喻,使道流传不息。江海和百谷王就是最好的比喻。
河上公注:“江海以卑,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老子指示世人,江海是世人公认为大。江海为什么大呢?因为江海处卑下之地。世人应该好好参悟其中的妙理,想称大的都不可能为大,谦下不争的反而为大,江海就是眼前最好的例证。
要想在人间称王,只有具有江海的胸襟,谦下不争,才具有称王的资本。老子一个比喻让自古以来的称王者如坐针毡,江海的例证就在眼前,你能够否认吗?自己没有江海谦下不争之德,想天下太平,永享高贵是违反天理的。老子的江海喻令世人无法反驳,这是比喻的威力。
河注:“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只有卑下,江海才有机会成为百谷王。百谷王也是比喻,江海被称为百谷王是无可争辩的,谁大谁是王,江海远远大于河流,所以海神的胸襟远远大于河神。
江海和百谷王二个比喻使谦下不争之德凸显出来,使心怀侥幸的君王失去了自为高贵的底气。老子的语言确实有无比的穿透力,即使不想赞同,但也无法反驳,人类文明之风渐渐吹起。
第61章说:“大邦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严遵本),大邦正是天下的交汇处,天下的交汇处正是天下的最低处,所以天下都归流。如果大国不处天下的最低处,就不具备天下交汇处的条件,天下怎么会归流呢?此二章经义很一贯。
第二段: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河上公注:“欲在民上,法江海处谦虚。欲在民之前也,先人而后己也。”圣人在民上,因为圣人效法江海,处于谦下虚静之地。第61章的“天下之牝”就是守静的美德。圣人在民先,因为圣人先人后己,就是今天的活雷锋。二个“欲”字很误导注释家。
圣人“欲”在民上,欲在民先吗?佛印禅师那句名言“自己是一坨屎,看别人就像一坨屎”在这里又发酵了。因为世人内心无时无刻都“欲在民上,欲在民先”,经文中似乎找到了对自己的贪心有利的字眼。这是世人本身的贪欲所致,一坨屎效应于是显示出来。
按河上公注和正常解读,经义并没有宣说圣人有欲(欲为民上,欲为民先是大欲),而是宣说圣人是修行无数劫,证得无生法忍,无为无欲,纯然一个无心道人,化现于世来救难的。第78章更说:“圣人云: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要为社稷主、天下王,必须是来承受苦难的,甚至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邦之垢”是忍受污名,不是被唱赞歌。“受邦不祥”是代受苦难,牺牲自己。
这是何等境界!但二个“欲”还是让注释家产生疑惑,《帛书老子校注》作者高明说:“此乃说明圣人非无争,而是谦虚自下”,似乎圣人想居高位,但必须自我谦下,谦下只是心理姿态而已。这是对《道德经》主旨的错会。《道德经》济世救人,站位极高,以“为无为、欲不欲”为修心正法,决无世人的贪欲。
无名学说是《道德经》的根本学说,无名就是不宣扬圣人自己,所以真正的圣人是无名的。庄子说上古圣人“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篇)。圣人行道,流玄德与世,造福万物和民人,不现其形,不载其事,不传其名。这是真正的圣人。万民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感戴。
言、身下之,就是今天佛教所说的身语意三门恭敬。圣人之上,是天眼中之上,圣人之先,是天眼中之先,不是人眼中的上和先。
第三段经文: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王弼本:天下乐推而不厌。)
圣人是道的化现,无形无名无心无欲,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如此处上,民不感其重。重,不堪重负也。人间君王在上,则民不堪其重。老子一个“重”字,让人间君王扪心自问,心有不豫。圣人(道的化现)引领万民,万民心悦诚服。
经文: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上民不是圣人所欲,而是“天下乐推而上之”,就是天下强推圣人为先(暗示天下绝不推霸凌者),而且“而不知厌”,一直推举,不肯罢息。
下一章(67章)经文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一句经文就是最好的呵斥,这是圣人的慈悲。“舍后且先,死矣”更是明确界定“圣人欲先之”的内涵,绝不可误读为圣人“欲”先之。
后世注释家忽视了上下章之间的经义互补作用,导致错会经义,徒生疑惑。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无身,无有何患?”(13章)大宗师修无身无我无为无欲,哪里有世俗的目的呢?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27章)济世救人才是老子的本怀。苏辙注:“圣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圣人无为无欲,不会欲上之欲先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庄子记载一位名叫士成绮的学人,他来向老子学道。这位学人说:“吾闻夫子圣人也,吾故不辞远道而来愿见。今吾观子,非圣人也”(天道篇)。我听说夫子是一位圣人,所以远道而来拜见。
但我看到夫子,却不是圣人。怎么回事呢?因为他看到老鼠洞里有蔬菜。老鼠是吃肉的,现在老鼠吃蔬菜,那是你慈悲心不够广大。我看到你作为大宗师还未断人间烟火,竟然还有粮食。这不是非圣人的铁证吗?老子的反应是“默然不应”。
自古以来,士成绮这样的泼粪者不在少数。第二天,士成绮再来拜见老子,说:“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焉,何故也?”我昨天故意刺激老师您,今天心口感到裂开般疼,不知为什么?看来还是不要向圣人泼粪为好。
第四段经文:以其不争,【帛书乙本: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河上公注:“言人皆争有为,无有与吾争无为者也。”世人都是有为的,谁来与我争无为呢?天下莫能与不争者争,寒山拾得问答是不争的最好注脚。千年之后,有寒山拾得来活生生的演绎《道德经》不争妙理,老子应该捋须称奇。
圣人应世,不是来与世人争名争利,而是来传播不争奥义的。世间无圣人应世,则如漫漫长夜,没有一丝文明之光。整部《道德经》都在传扬不争奥义,老子的用心应悉心体会。
世人无法不争,因为世人有我。修不争之德,必须修无我之法。释德清说:“此教君天下者以无我之德,故天下归之如水之就下也。”修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业,不必分地位高低,人间的地位高低都是无常的,只有灵性是恒常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灵性负责。
“此喻圣人在上,天下归之,以其无我也。”不争谦下都以无我为基础,有我就不可能做到不争谦下。“盖无我之至,乃不争之德也。”(《老子道德经解》)《道德经》传播不争之德,就是传播无我胜义。
严遵《老子指归》说:“由此观之,卑下之为道也大矣!百害不能伤,智力不能取。”不争之德不可思议。圣人“容卑辞敬比于庶人,视身为地,奉民如天,”圣人容色卑下,言辞谦逊如同仆人,把自己当做地,把百姓恭敬如天。这样就真正学到了江海谦下不争的大德了。
上章宣说守愚教义,此章的谦下不争教义是守愚教义的践行。经文争议。此章争议主要集中在“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中二个“欲”字。第7章也有类似经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注释家会产生手段与目的的疑惑,把下之、后之当做圣人的手段,上之、先之当做目的,这样就把大宗师当做鬼谷子这样的谋略家了,谋略家与阴谋家是一步之遥,结果就把大宗师的福音当做不堪了。
感悟:
这一章与下一章是一体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不敢为天下先”,都是表达了老子的不争的思想,圣人不争,是其使命来拯救世人,世人无法不争,因为世人有我。修不争之德,必须修无我之法。如同江海之水,随器而形,随势而动,随低而居,随时而穿,无为而无不为,回归本源,不过都是沧海一粟,天下,不过也就是一颗大一点的粟米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