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是胃的合穴足三里,膀胱的合穴委中,胆的合穴阳陵泉,都在本经。而是不容易理解的就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都在足三里的下方。为什么不能在本经之上呢?答案还要在黄帝内经中找。
《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二合穴均在胃经上。这种大的胃系统观在伤寒论中也有体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胃中有燥屎,觉得不可思议,不知大家临床有谁发现胃中有燥屎?现代医家也有各种解读,但都很难自圆其说。用本输解读,才能看到古人真意。
《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故其下合穴在膀胱经。三焦是人体中水液代谢的通路,故称为“中渎之府”。三焦虽然是六腑之一,但与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腑有很大不同。五腑都有与之相应的脏构成表里关系,唯独三焦没有配合的脏,与之相应的是不在五脏之列的心包。这也是不好理解之处。因之通调水道,与膀胱经有共同之处,故其下合穴出于足太阳膀胱的委阳,与膀胱相联络,故曰“属膀胱,是孤之府也”。而人体的水液代谢虽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所以,中医将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若三焦通行水道的功能失常,会造成水液潴留,发生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
不知道这样解释,是不是有助于大家理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