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游览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此段为百度)

跟别地的寺院比,文殊院占地不大,建筑气势也不恢弘。但它在佛教界地位不低,有康熙亲赐的“空林“手迹,供奉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因此香火旺盛,再加上新春祈福法会正在进行,人流如织。

文殊院边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殊坊,集中了成都知名的小吃店,有凉粉,甜水面,锅魁,龙抄手,赖汤圆,谭豆花等等,好几十种,选几样尝尝,把午饭也解决了。有关成都的吃,是需要另开一篇来说说的。


下午该去杜甫草堂。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据说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多首,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我们可谓耳熟能详的,每人都能背上几句,脍炙人口,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再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整个唐代数以万计的诗人中,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大佬,人称“大李杜”。两人诗作风格迥然不同,分别占据着两个不同的顶峰。突然想起,有篇文章是写谁是唐代诗人中的基友的,答案竟然不是李白与杜甫。据统计,杜甫为李白写诗十几首,但李白少有致杜甫的诗。唐代诗人中的铁杆基友是皮日休和陆龟蒙,两人诗词唱和数百首,集成《松陵集》留世。对,这个松陵就是我现所居住的松陵。

哦,扯远了。时为正月新春,成都已是春意盎然,春梅,迎春,贴梗海棠等已次第开放,翠绿飞红,热闹非凡。昔日杜甫流寓成都,在荒郊野地筑草堂度日,想不到如今的草堂已陷身都市,四周早成繁华都市,而其本身,已成为一个知名的景点。草堂之于杜甫,该是其人生极为重要的经历,难怪现代作家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其生地和死地,却绝对忘不了成都的草堂。逛累了,就在园里喝杯茶,或许可以沾点诗人的文才呢。

晚上在马路边边吃火锅, 趁着等位的空闲,到附近的景点走走。到望江楼公园的时候,公园已经关门,但秀丽景色是关不住的,望江亭掩映在一片绯红的花色之中,清洌的锦江水向东而去。附近是四川大学的校园,江对面是新起的高楼大厦。

往回走,便是知名的九眼桥酒吧一条街。我不知道这座桥何以命名为九眼桥,因为它根本没有九个孔。后来当地人告诉我,这座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叫宏济桥,康熙年间重修时改名为九眼桥,现存的桥是近年重修的,叫安顺廊桥。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里记述了江上有廊桥,但显然并不是这座桥。古桥虽已不存,但名字却流传了下来,当地人都叫它九眼桥。由于某个事件,九眼桥成了网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