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研要反复迭代、不断优化
上一周总算做完了预实验,共3个被试,每个被试2小时。
这篇文章,其实从暑假就已经开始在考虑了。开学初,即刻通过读论文,与同学们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想法。然后,初步思路在国庆前夕形成,并赶在假期前一天下午紧赶慢赶地做了第一次的预实验。
国庆处于空窗期。回来后,再与同学讨论,让别人质疑自己的思路和实验设计,再又一头扎进去读论文,大概认真读了10篇左右坐姿识别的论文,重新优化自己的思考和实验设计。
最近几天在做预实验的数据分析,想借着这3个被试的数据,将整个流程走完,包括前期的数据分析,和后期的机器学习模型建模,先看看效果。
那天和女朋友电话时说,数据分析和建模真的是“惊心动魄”。心情随着数据分析的结果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到今天下午,看着本应该毫无相关性的几组行为数据间那么显著的相关性,心里有点毛躁。但转念一想,数据分析也是要讲求方法的,不同方法间的差异也很大。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明白,其实从原始数据到机器学习的建模,中间的特征提取和降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是自己之前忽视的。所以,这也算随着问题的深入,逐渐意识到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那就不用再纠结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厌其烦地做好每一步,即使数据效果不理想,之前的想法也是经过反复论证的,成果也不至于完全没影子吧!
所以,这个过程也让自己明白,很多事情往往都是经过反复考量纠葛迭代才呈现出最终的面貌的,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2)定方向真的很难
从开学初懵懵懂懂地想做表情机器人,到外骨骼,到“懂事”后基于项目找选题,从生物力学角度,到多模态交互,到智能座椅,到现在基于生理信号的智能坐姿研究,到…还不知道这个方向可行性如何。
往往自己认为一个很好的点,不是查论文时发现已经被别人做得一地鸡毛,就是和师兄们讨论完后茫然无措…
可是,这一晃,很快的,近一年半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当初夸下海口,说自己要四年甚至更早就毕业,现在看来,真的是有点可笑了!
(3)读博是一个系统工程
越来越体会到读博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一定要有任务分解的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来。否则就会发现玩玩混混就要延毕了,甚至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努力后,也还是发现自己最终得延毕。关键是,不管如何,这个过程中你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那一波波的焦虑,就像风吹麦浪一般,程度因人而异。这还不论现实生活的压力。哎,不写这个了,一写真的就感觉很艰难了!
读博,从理论上说很自由,平时除了导师和项目上的事,真的就很自由,想干什么感什么,想睡到几点起就几点起。但问题是,我感觉心里一点都不潇洒。很着急,心里真的很急迫。每次起晚了都会很焦虑。但无力的是,明明很着急,但就是做不到每天高效率给他工作上的十几小时。
这就很悲催了!有时候对自己真有种“哀其可怜,怒其不争”的悲悯心思。前段时间一度觉得自己对科研没有了以往了热情,也确实如此。好在上次见证了华为对师兄成果的肯定,才有一次点燃了自己。
好好加油吧,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