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者不处,君子恶之。
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偏将处左,主将处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悲哀泣,以丧言礼。
是以杀人,不可得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是以圣人,贵民得上;爱民如母,以为天德!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天地非臣;王侯若守,万物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君民相和,天下自治。
人而自君,始制有名;知之所名,施道天下。
犹如江海,在道若谷;同天如地,尚德禧俗!
道似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这里的意思是,道体虚无,永远处于不可名而朴质的状态。即使非常隐微,天下也没有人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着这虚无的道体,不违反万物的本性,万物自然会顺其性而归服。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人们指使,就会很均匀。
道亦然。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既已定了名称,纷争也就跟着产生,所以人便不可舍本逐末,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
道对于天下人来说,就好像江海对于川谷一样,江海是百川的归宿,也是天下人的归宿;人广受其利,物备受其泽。
这里老子谈到:统治者或圣人若要保守天性,必须借重一种深获民心的神秘力量或德行方可。不难看出“道”与“德”的不同点:道无法具体表现出来,德却可以。由此可知,道是不可知的,而德却可以预先知道。
老子常说“道大”,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是域中四大之一。道无以名之,强为之名曰大,就强为之名曰道。广大无边的道不是一个无穷大的凝聚体,道是“一”,是存在之大全,它是整全的。老子又说“道小”,“道常无名,朴。虽小”,见小曰明,最细微的地方都有道。后来《庄子》中东郭子问道,庄子回答说最卑劣的蝼蚁、屎尿废物都有道,道在细微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也有道。
第三十三章
恩人者圣,自恩者愿;惠人者慈,自惠者善。
忍人者能,自忍者耐;让人者宏,自让者宽。
观人者慧,自观者照;察人者聪,自察者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福,强行者志;其所者久,永生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立,生而不辞。
爱养万物,为而不主;无欲名小,万物名大。
爱赡万民,为而不王;惟我为小,万民为大。
圣人功成,不为有名;终不为大,故能成大。
君子道成,其名不扬;奉天孝地,道者贵也。
第三十五章
得天待地,万象奇新;得人待民,億炁祥祯。
锐孔之眼,天地明象;针尖之点,天地晓位。
若执大象,天下必往;往而不害,安定平泰。
乐与施饵,过客欲止;道之出口,淡其无味。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使之不既,用之不勤。
是以圣人,贵天贵地;尊人尊民,是为道亲。
第三十六章
道者奇之,其形不类;德者奇之,其貌不比。
将敛必张,将弱必强;将废必兴,将奇必正。
以柔胜刚,以弱胜强;鱼不离渊,龙不脱澳。
国之锐器,不可示人;以此永盛,是谓微明。
第三十七章
太德弃德,是以尊德;大德丢德,是以贵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持德,是以无德。
太德全为,大德真为;上德无为,下德有为。
太仁综为,大仁所为;上仁不为,下仁而为。
道而后德,德而后仁;德为道华,仁为道精。
第三十八章
夫大道者,至公之精;故大德者,至私之华。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
第三十九章
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祷,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贵以贱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夫大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