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一点到三点未时,太阳开始偏西,也被称为“日侧”或“日跌(昳)”。午休过的宋人此时开始进行文体活动。文人喜挥毫泼墨,有喜欢运动的蹴鞠,捶丸,女子可能在荡秋千或抚琴。休息过后精神好,活动起来就更有劲。
蹴鞠是宋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从皇帝到小市民都喜欢踢上一脚,所以是宋代的国球。这项运动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算是现代足球的起源。最早的时候,“鞠”是用熟牛皮做的球囊,中间填充毛发,它不是很圆,弹性也不算很好。到了唐代中后期,制作工艺渐渐有了改进,用皮革做的球囊里用了充气的动物膀胱。皮囊的片数也逐渐增多,使之更接近圆型。
由于宋人非常热衷这项运动,所以对于鞠的制作更加精益求精。他们聪明地把皮革数增加到十二片,把外缝线改为了内缝线,这样球的滚动性和可控性就更好,他们还规定了鞠球的重量为正重十二两,按今天算法就是480克,与现代足球的450克非常接近。但蹴鞠游戏规则与今天的足球不同,更加类似于踢毽子,大家围成一圈轮流把鞠球踢到空中,尽量不掉地上,能够久踢不落为胜。
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酷爱蹴鞠,而且技艺高超。他最擅长的玩法叫“白打”,这原先是女子喜爱的“花式蹴鞠”,踢球时除脚以外,头、肩、胸、腹、背,膝、小腿都可以接触鞠球。赵匡胤的精湛技术可以使球“终日不坠”,元代的钱远画过一幅《宋太祖蹴鞠图》就描绘了他与弟弟赵光义,近臣赵普、党进、石守信、楚昭辅一起玩“白打”游戏的场景。
宋太宗赵光义也酷爱蹴鞠,他还用踢球进行外交。宋徽宗虽然看起来斯文柔弱,但并不只会吟风弄月,写字画画,他也是铁杆蹴鞠迷。当时高俅就是因为球踢得好受到宋徽宗的重用。作为一个活得十分率性的帝王,他还大力推广自己喜欢的这项运动。当时朝廷里养着专业的球队,他圣寿“天宁节”的宫廷大宴中,蹴鞠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每次集英殿前都会竖起高约三丈的球门,上面装饰彩色丝绦。一般饮到第六盏御酒时,球队就进场表演。两边球员分别身着红锦袄和青锦衣各十余人,按照一定的流程颠球数轮后再传给队长射门。虽然是表演赛,但胜负也不敢马虎,因为获胜的一方可以得到赏赐,而输的一方则要吃鞭子。兴致所致皇帝还会亲自下场踢球。
宋代的国家大宴中,鞠球成为了固定的表演项目。因为皇帝的推崇和重视,所以这项运动也得到了提倡。宋人觉得蹴鞠可以很好地训练腿部力量,锻炼身体,所以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娱乐活动,还有助于提高军人的身体素质和射箭技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以表演蹴鞠技艺为生的职业蹴鞠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