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条狗,一只猫或一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
经常与酗酒、赌博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钻营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牢骚满腹的人对话,你就会变得牢骚满腹;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财起意、见利忘义之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假如你希望更好的话,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假如你老是跟同一群人做同样的事情,你的成长显然是有限的。
(二)关于学生成长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管教”式的教育,使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三)活动设计:人生第一次
人生是由无数“第一次” 组成的。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第一次”体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寻求“第一次” 体验,这样的经历会影响学生一生, 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时代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不要把这些都留到学生踏上社会之后。那样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使命没有很好地完成。
体验,只有体验,才能让学生有这些刻骨铭心的东西,才能让学生有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考。
然而,我们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ABC,把课堂越搞越小,把知识越圈越窄,就只剩下那点儿可怜的书本知识了,从这样的校园里走出去,学生怎么可能适应社会,怎么可能塑造美好的人生呢?
(四)教育管理的智慧
权力是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拔刀出鞘。怎么才能在鼓励的状态下完成有效的控制,在不动声色之中完成我们]的管理?
当然,从管理学来说,这既是鼓励,也可以认为是制约,是不动声色的制约。实际上,一种真正科学有效、 符合人性的制约,应当既能够约束人又能够解放人。它约束的是对事业不利的行为,解放的则是人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