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高中班里有个男生,名字叫何难。因为这个特别的名字,老师常常叫他回答问题,反正对他来说,这有何难!
他对自己名字的来源很疑惑,就去问老爸,什麽情况下才能取这样一个名字?他老爸告诉他,在生他之前感觉就是生一个儿子而已,这有何难?如愿以偿後就很得意,于是便随着这句话起了这个名字——何难!
他不死心的问道:“那要是妈妈再给我生一个弟弟呢?”他老爸随口说道:“那就叫何必,你想想,一个就够麻烦了。再生一个,这又何必?”还没等他开口再问,他老爸继续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生了两个儿子,再生第三个的话,那就只能叫何苦了。”
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无限赞同这位父亲的想法,因为我就是他口中那个“何必”。就因为这个,在那个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家里还缴了不少的罚款。想当年,在兄弟打架吵闹的事件中,作为弟弟的我,从来没输过,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嚣张跋扈,还有哥哥的细心呵护。但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哥哥再好的脾气也有忍不住的时候,只要哥哥说出“你是花三千块钱买了的呢”这句话,我立马变成霜打了的茄子——焉了吧唧的。谁让哥哥说得是事实呢。
所以有一次,就向爸妈询问起这件事。用爸爸的话说,那时,全家人一心想要个女儿的,凑个儿女双全也挺好,谁知又是一个儿子!但是,生下来,就好好养着呗。所以,在父母眼中,对于我这个儿子的出现,是他们意料不到的事情。
就在父母做好我会像哥哥一般成为一个淘气孩子的心理准备的时候,我的表现让他们比较吃惊。小时候的我特别的“听话”,这当然是在父母眼中。在我心中,那是害怕。
以前家里都种黄瓜、青椒这样蔬菜,父母忙不过来的时候,奶奶便会去帮帮忙。那时还未上学的我,只能屁颠屁颠的跟在奶奶身后。农田中要么是泥泞的土地,要么是郁郁葱葱的蔬菜,根本没有让我跟进去的机会,只能在田间地头默默地等着奶奶。胆小的我一刻也不想让奶奶来开我的视线,于是,奶奶每忙完一垄,我便顺着奶奶的身影,转到下一垄的空隙中,确保能看见奶奶便可。然后就是安安静静地等着奶奶忙完。包括后来的家务活,只要能帮得上忙的,我绝对会在一旁帮着奶奶。并不说我多么喜欢这些事情,只是不喜欢没有人的那种失落,更不适应那种不安。
最让家里人放心的一件小事,直到现在父母还会偶然间提起。有一天,父母去地里干活,哥哥上学,奶奶要出个远门,留我一个人在家。家里人不放心,于是便交给了领居,代为看护。整整一天过去,晚上家里人来邻居家找我的时候,邻居说的一通话让家人满脸的尬笑。邻居的奶奶说:“小家伙,就在门前的土堆上,拿着自己的小铲子和小桶,玩了一整天,跟个小姑娘似的,根本不用人看。听话着呢。”
很多人会说,小时候的事都是一些陈腔滥调,女大还十八变呢,何况还是一个男孩子!但是前段时间,无意间一个电话,让朋友开始戏称我为“二姑娘”。
这事真要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说的。自从出门求学开始,我就开始向我妈开始念叨,我爸越来越孩子气了,啥事都找我,我倒是没有嫌烦的意思,只是觉得老爸天天闲着不知道瞎想些什么?什么事都跟我念叨,甚至无意间看到的一个广告也跟我说上半天。老妈告诉我:“你爸就是想你了呗,就你们这两个儿子,你哥成家了,有些事没法跟他说,只能跟你念叨了。”
我倒是没在意,他说我就听着呗。前几天的那件事,就是老爸不知怎么的,看着别人家的父母在他面前夸自己家的孩子,心中觉得不是个滋味,然后就打电话到我这,跟我念叨了一通。我听到这里,就直接在电话中跟自己的老爹说道起来,先是劝说,再是开导,到最后就像在哄孩子似的,最终好说歹说,我爸才是放宽了心,然后念念不忘的挂了电话。等我转身回头,才发现众人一脸贱贱的看着我。我猛然间想起来,我去,打电话没有回避他们,他们全听到了。神呐~什么情况?
然后我就莫名其妙地多了称呼——“二姑娘”。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瞬间坍塌了。这另一面被他们发现后,再去探讨之前提到过的关于“何必”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我投错胎了!我本应该是家里的姑娘!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一脸的无奈,但是他们却说,这是事实,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大多数的女孩子才会这样,一个大老爷们这样,不能说没有(现在就有一个),但是很少。
虽然对于这个称呼,我无法选择,但是现在细细想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家中两个儿子,粗枝大叶是男生身上最常见的问题,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们需要的不是什么家财万贯,达官显贵,要的就是简简单单的陪伴。所以,我还是会一如既往的这样下去,只求父母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就行,至于这个“二姑娘”的称呼,也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