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艺术论》包括了俄国普列汉诺夫的四篇论文:《论艺术》、《原始民族的艺术》、《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和《阶级社会的艺术》。由于鲁迅更为精通日语,这四篇论文是他由日译本再翻译成中文的。
鲁迅提到的蒲力汗诺夫即普列汉诺夫,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年12月11日—1918年5月30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
序言中,鲁迅追述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以及普列汉诺夫的成长经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普列汉诺夫的思想由民粹主义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他是俄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宣传者。十九世纪末,列宁负责社会政治问题和党的组织,他则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1903年,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前者以列宁为首,后者则以普列汉诺夫为首。两方有时合作,有时分歧。普列汉诺夫的结局比较寂寞,“他几乎全为劳农俄国所忘却,终在一九一八年五月三十日,孤独地死于那时正被德军所占领的芬兰了。”
鲁迅对于普列汉诺夫的评价很高,“然而,我们毫不迟疑,将蒲力汗诺夫算进俄国劳动者阶级的,不,国际劳动者阶级的最大的恩师们里面去。”……“蒲力汗诺夫由那理论上的诸劳作,亘几世代,养成了许多劳动者革命家们。他又借此在俄国劳动者阶级的政治底自主上,尽了出色的职务。”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组织的劳动解放社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曾起到过重要作用。1900年,他同列宁一起创办了俄国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报纸《火星报》。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面是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
接下来,鲁迅分析了普列汉诺夫晚年背离马克思主义,走向孟什维克的原因。其一,对于农民革命能力的认识不足。其二,没有认识到粉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关的必要。其三,没有理解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孟什维克也就是在这一方面与布尔什维克产生了重大分歧,孟什维克的政治立场比较温和,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合法途径争取政权,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
普列汉诺夫的这几篇论文,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解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间的矛盾,以怎样的形式,作用于艺术上”。“他的艺术论虽然还未能俨然成一个体系,但所遗留的含有方法和成果的著作,却不只作为后人研究的对象,也不愧称为建立马克斯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底文献的了。”
这也是鲁迅将其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