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一篇散文中记录了她一家与老王的知识分子的交往过程。
老王生活很苦,眼睛瞎了一只,没有工作,只靠骑三轮车给人拉东西过活,孤苦伶仃,没有亲人,住在一处塌败的院子里。杨绛和她的家人们时时照顾他,帮他治好了夜盲症,经常照顾他生意。老王生病临死前给她送来香油和鸡蛋以表感谢。杨绛却给了他钱。后来老王去世之后她反省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做错了许多事情。
她后悔自己关心他不够,一直没有去关心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治疗情况怎么样。没有平等对待他,对他只有同情和怜悯。没有意识到他需要的是平等对待。他需要的是真正的朋友。
托尔斯泰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杨绛不理解这种大爱,她本能地拒绝了和他不是同一阶层的底层人。知识分子的清高让她看不到老王人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辉。
她没有做到以心换心,用平等心、真诚心、关爱心去交换一颗老实心、善良心、厚道心。
因此她自我反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直是中国人德行修养的标准之一。
心理学把自省定义为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逆境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在自省中总结过去,规划未来。 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为保持自我清醒而自省。
郑振铎的《猫》一文中也写到了他的自省,他冤枉了自家的猫,以为它偷吃了黄鸟,就把猫打了一棒子。后来猫死了之后才发现事实。他内心无比自责愧疚,他不断反省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他以貌取猫,他缺乏同情心;他没有调查研究就妄下断语;他性格暴躁,处理事情简单粗暴。猫已经死了,他再无改错的机会,因此内心更加自责和愧疚。
正是这深切的自省让他们思想有深度,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明白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小我”。
他们的自省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他们从小事中反省自己,从内心深处拷问自己,唯其如此,他们的人性才不断走向美好,心灵不断走向丰富。才会留下这样优秀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