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许多保护自己的方法。当身体遭遇了病毒入侵,人类会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的方式来排出刺激物,保护自身;精密而复杂的免疫系统也时刻运作着保护着我们的身体。并且不仅仅是在身体上的物理保护,在心理层面我们也拥有着复杂的防御机制,减少我们在心理上会受到的伤害。
最典型的心理防御莫过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防御机制,一种通过自我欺骗和歪曲事实来避免焦虑状态的手段。但是今天要讲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另一个大家或许也听过许多次的理论:依恋理论。
许多解释都将婴儿依恋的类型分为固定的几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但是这样子划分的话,那所有人都只有固定的几种可能性,依恋类型被认为是离散的范畴。Brennan等人认为测试依恋类型用的“陌生情景法”与两个维度有着非常高的相关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并且可以在一个二维空间进行组织,横竖轴分别代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在不同的位置代表焦虑和回避的程度各不相同,从高到低,形成一个连续的谱系,每个人都可以在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依恋类型的维度划分)
婴儿长大成人,依恋理论认为成人也存在着依恋,儿童依恋行为的模式也会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得到验证,并且可以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在二维空间的不同区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 secure attachment,低焦虑,低回避)、焦虑/过度投入型( preoccupied,低回避,高焦虑)、冷漠/拒绝型( dismissing attachment,高回避,低焦虑)、恐惧型( fearful attachment,高回避,高焦虑)。除了安全型,其他被统称为不安全型的依恋类型。
从维度划分的角度看,依恋回避的人会拒绝与他人相互依赖,他们强调自我依赖,努力保持情绪的独立性,在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时,通常会采取回避的态度,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而依恋焦虑的人过分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认为自己不值得爱和没有价值,持消极的自我表征。
在早期与照顾者之间的互动,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应对亲密关系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与照料者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达成一种平衡,从而保护孩子自身,最大程度减少在这种亲密关系中所受到的伤害,从而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了下去,直到成年,孩童时期的依恋模式仍然被用在了朋友、伴侣等其他亲密关系中。这是在孩童时期实践出的最有用的方法,它适用于与自己照料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的亲密关系。
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护小时候的自己,在我们无意识中发展出了某种依恋的模式,它保护着我们,有时候也阻碍着我们去探寻更多可能性。但意识到我们自身依恋类型的存在,知道无论是安全型依恋,还是不安全型依恋,它们最初都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伤害而形成的,对此我们心怀感恩。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人,不妨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全新的、安全的依恋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