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洪范》中就对五行概念作了详细的介绍,从上古时期起,人们就明白“五行不能不得,五行不能混乱”的道理。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木、火、土、金、水构成了宇宙的五行,肝、心、脾、肺、肾构成了人体中的五行。五行平衡,自然界才能风调雨顺;五脏平衡,人体才能健康长寿。五行推动着祖国哲学和医学的发展。五行观念被中国人广泛运用于天文学、医学、风水学、建筑学、取名学、预测学等领域。

长期以来,五行的相生与相克理念被中国人广泛利用。比如,宁波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克火患。再如,紫禁城内的文渊阁是用来收藏《四库全书》的,其房顶用黑色琉璃瓦,因黑色在五行中属水,水能克火,有避火灾的含义。而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澜阁和文渊阁一样,也是供藏书用,从取名上而言为什么都用“水”旁呢?都是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以“水”来镇之,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以上用的是五行相克,至于五行相生的应用就更多了。
明清以来,皇家和民间的世系排辈都有以五行相生作序的。明太祖朱元璋给后代制定家族列表,规定所有皇子皇孙一律按五行排辈,所以从朱棣起,一直到崇祯帝朱由检都是按五行相生排的辈,从不错乱,开始于“木”,结束于“木”,用了两轮五行相生。以第一轮为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就是用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皇家的这种习惯慢慢被官僚阶层和民间吸收和利用。中国民间都知道清代有个宰相刘罗锅,查阅刘墉家谱,皆以“五行”排辈,循环传世。民间各姓各族的五行排辈也愈来愈多。
笔者曾于甲午年(2014年)秋,到安徽宿州寻根问祖,所接触到的两家张氏族谱中都有用五行排辈的现象。我首先接触到的是蕲县张氏,他们九世和十世分别用了“火”旁和“土”旁,“火”生“土”,五行相生,按年代推断,他们九世、十世当在清初。而他们的九世又有名“炳”者,所以我最初怀疑他们的炳公与我们峄县一支所谓的二世祖文炳公(因文炳公在清初返归故里)是同一人,我们在文炳公之后又是“水”字辈,也属五行。当我们见到文物局张贵卿局长时,她说,你们不是按五行相生排的辈,因“炳”的“火”和下一辈的“水”恰是五行相克。也就是说,我们的二世、三世虽有五行偏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五行排辈。后来我也在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文炳公回归故土的原因不只是思念家乡,还有家庭不和的因素,联想到我们峄县所谓的三世祖六位皆为“水”旁,六“水”克一“火”,文炳公怎么能继续生活下去呢?当我们寻得真祖后,又查到文炳公绝支没有后人(如果有后人也不至于失去联系),难道真的是犯讳所致?
我们的多年夙愿终于实现,宿州名门大户黄疃张氏就是我们数代人朝思暮想要找的“根”,在我们黄疃张氏的世系图中,我也发现了我们的六世、七世、八世祖也以五行排辈,如六世除了班辈的“源”字,还用五行的“水”,七世除了“明”字辈,还用了五行的“木”,八世除了“景”字辈,还用了五行的“火”,水生木,木生火,同样属于五行排辈。在这里,还应该提及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在山东峄县的传家语中,有“祖上有总兵”的说法,这次在老家的老谱中也查到我们黄疃张氏的七世确实有“明模”祖为总兵,且为崇祯年间,巧的是,崇祯帝朱由检用的是五行之“木”,我们七世的明模祖这一辈用的也是五行之“木”,可见当时的黄疃张氏已经“与时俱进”了,其名声、地位之显扬可想而知。
由“五行排辈”到五行文化,再到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我们又怎能不感叹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