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付珍
国庆节假期,人家都去消闲旅游,而我这个六十大几的退休人员,只能窝在家里,更不能山上管理板栗树。
因为持续的降雨,只能在家休息了。然而,中秋佳节这个节点还是勾起我多年前的中秋记忆,回想起1982年中秋节到山西左权县拐儿镇采集臭荆的坎坷经历。
臭荆是山西省左权、和顺县靠近我们河北高寒地带的最后一个蜜源。1979年,我担任菜峪村第二生产队养蜂场技术员。
1982年的中秋佳节,我和梨水村药铺李东需、西上庄公社(现龙泉寺乡)林场牛河新、杜振堂携蜂到拐儿镇采集臭荆。牛河新、杜振堂蜂场驻地是天门村。
我们一路经历拖拉机出故障、正在修路不能行走、场地不让占等不顺利,只好到达田渠坪。还好,虽然路途坎坷又重新挪动场地,但当年的臭荆流蜜不错,节省大量饲料蜜,还养壮了群势。
一晃43年过来了,那时的蜂场在第三年也散了,我也从个体养蜂人变为邢台县(现为信都区)畜牧水产局养蜂管理工作者、乡政府工作人员。
从此一路走来,直到退休回家种田管果树,再也没有机会到山西左权县看看那里变化成什么样子了。
今年,因为夏季的持续干旱高温,导致臭荆植物长势很差,经常到山西采集臭荆的老客户好多也没有去。
但去到那里的养蜂人反馈信息,今年到左权,连嘴也顾不住,寒露过后,蜂场开始撤离场地。
中秋佳节,华北大地阴雨连绵,不能到山上管理板栗树,窝在家里也寂寞无趣。还好,侄女一家过节回乡,邀请到山西附近转转,正合我意,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一行冒着沥沥秋雨,沿G340国道盘山缓慢爬行,在半山腰回首抛在身后的邢台山河,我们倒是站在云端的上方了,片片乌云飘然在群山峻岭间,正是“山间云雾笼翠峰,雨丝飘洒润芳松”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众览群山矮的感觉油然而生。
“那是天河山前面的山”“那是小西庄村”“那是白岸村的新民居楼”“原来我们走过的公路就是这么拐弯曲溜的”。大家站在冀晋交界处,都在指点着所熟悉的山脚下村庄建筑物。
来到山西第一视觉就是一个蜂场,足有七八十群。继续走就是砖瓦建筑美丽漂亮的芹泉镇东山村,顺道还到日月星生态农业观光园、夫子岩、天河山风景区南天门转了转。此后是上庄、下庄往拐儿镇方向行进。
在天门村,想起西上庄(龙泉寺乡)林场养蜂场牛河新、杜振堂曾在此采集臭荆,我还送给他俩麻糖吃呢,但因为道路改线,已经找不到当初的场地。再往前走过漳漕到坂上,看到了著名的手迹崖。
红石崖百丈有余,半山腰有一处长五尺宽三尺的巨大手掌印。相传已有1500年的历史,此手掌印与二郎神有关。
二郎神整日与众神仙在山下玩牌开赌,母亲生怕二郎神玩忽丧志不务正业,发觉后悖然大怒,飞脚蹬向山崖,玩耍正在兴趣时,听到山顶上的剧烈响声,眼看石峰开始倾倒,二郎神赶忙用手掌托住,往下倾斜的山峰才没有倒塌,从此半山腰就留下了大大的手掌痕迹,即便是传说,能在半山腰雕刻出凹凸的人掌造型也是不可想象的,成为后人观赏游览的好地方。
再往前就到了拐儿镇,想当年越过拐儿河沿街往西过公社所在地,当时正在修公路,路上净是石头而行走颠簸。
现在已是宽阔的水泥大路,尽管正在下雨也不影响人们假期出行,西五指、南岔、田渠坪、大窑堡历历在目,只是今非昔比,当年的旧貌换了新颜,落场的地方已经成为骑行驿站,摘豆角的地块成为绿化带。
返回途中,在冀晋交界处的岭头,得知这个蜂场是山西东山村的李小明,看到一部分蜂箱已经捆绑好准备挪动场地了,只有少数蜜蜂飞出来,臭荆长势不好流蜜也少,2025年的养蜂生产结束了。
重走当年的放蜂路,受益匪浅,人说山西好风光,路平山美村庄靓,不虚此行,有机会还要去山西转转,找出年轻时代的养蜂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