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是中国古代战争形态的转折期。所谓“远古无章法,春秋讲规则,战国无底线”。
春秋的战争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国际秩序,是“签约”。
当时的战士都是贵族,战争方式是角斗。
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兼并”,结果也不是“灭国”。战争的主力是平民,战争的方式是“杀人”。
2.理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孙子兵法》前三篇,对应的是当时战争的三个阶段——庙算、野战、攻城。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接下来就有可能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
3.孙子心目中的“战争与和平”:“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主张,一定要以“全胜全得”的原则,去争霸于天下。只有这样,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5.孙子作为“战争经济学家”,出于对成本和效益的考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慎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轻易不要发动战争,因为打不起,拖不起,输不起。
6.《孙子兵法》通篇都贯穿着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孙子提出“十二字方针”,叫作“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总之: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要“唯利是图”。
7.“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孙子认为,真正善战者的胜利,是建立在必胜基础之上的。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8.“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因为最后的胜败,取决于敌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9.胜与败,失败比胜利重要。
敌与我,敌人比自己重要。
对付敌人的办法,就是“两面三刀”。
两面,就是利和害;
三刀,就是威胁、利诱、忽悠。
10.“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实际上是五种致命弱点。
一行精华:
理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
孙子出于对成本和效益的考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慎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触动,反思,改变:
解读《孙子兵法》的书籍简直汗牛充栋,这本煌煌巨著也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作者利用短短篇幅,也只能做一些内容简介,不过从其中也能吸收一些有益的见解。
首先,战争必须是理性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绝不能头脑发热就擅自行动。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现在的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乃至黎以局势,就能更上一个层次。
其次,战略是永远高于战术而需要被全力以赴认真对待的。兵法存在于博弈的每一个时刻,战术只是一小部分显性呈现。
最后,慎战是正确认识兵法之后的最终选择,战争与和平永远是动态平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