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瞥到国考的行测还有思维能力考试的一些题目,我惊呆了,就像我多年前看到大学室友备考的试题一样,OMG~这都是什么试题啊!很多常识,很多基本的知识,看着大段的文字,我惊呆了……我不好意思自称“学霸”了……
自从毕业工作之后,没有参加过什么严格的考试,基本上已经忘了认真思考一个问题的流程了。很多知识似是而非,我感觉大脑并没有学生时代时候敏捷了,甚至可以说是退不了。今天阅读的《知识大迁移》,作者用他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分析说明了年轻人的脑子里都装了些什么知识?而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收入还有幸福有什么关系呢?
D027—谁偷走了我们的知识?
当然,答案不可能现在透露出来,然而,我从字里行间里看到了美国年轻一代的无知。反观我们自己呢?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吗?我们数得清中国历史朝代吗?我们知道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吗?我们知道屠呦呦的贡献吗?……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知识?是谁让我们明明获取了更好的学习方式,反而学不好知识了呢?
D027—谁偷走了我们的知识?
书中提到了两个效应,我觉得可以分享一下:邓宁-克鲁格效应,又称“达克效应”,指的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因为无知,所以对自己的无知也是无知的,这叫“元无知”。还有一个叫“谷歌效应”,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也就是说,大脑会选择性记忆珍贵的知识,看起来不太好获取的知识。现代科技让我们把知识外包给共享平台了,我们随时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知识,从而不去可以学习和理解。
甚至,越来越多的信息泛滥成灾,对于同一个知识,可能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都无法判断孰真孰假。到底什么才是我们需要去摄取的知识养分呢?科技让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快捷了,但是却让我们的大脑变慢了。
于是,我们的知识在大脑里留存的越来越少了。到底是谁偷走了它们?
撇开书中作者为证明知识与收入相关性的大量证据不说,我对他提到的从单一途径获取知识的风险很是赞同。不要从单一来源获取信息,要理性思考,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变换成自己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与辩证思考是彼此互为因果关系的。相反,智能网站对自己行为偏好的收集会让我们陷入信息盲区,例如头条,抖音,淘宝……只会推送你经常浏览的那一类信息,以致于你忘记了其它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
我们从学校获得了学习的能力,原本是要走向社会一展身手的,却不料想,成年人的世界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先进科技和大众主流喜好下变得如此苍白无力。找到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知识,并把它们夺回来吧!我们或许不是为了去参加“一站到底”而了解各种知识,我们是为了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无知。只有珍惜知识的人,才有那种一直被我们低估的态度——谦卑。
D027—谁偷走了我们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