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分享本,以“自由”著称。
孩子们也将这个“自由”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开学才6周,就有十多位孩子的分享本“分享”完了。因为他们都用来画画了。
这不,这段时间,班里流行用分享本来抽奖。
01
课间,我在教室里刚批改完作业。
“老师,来抽个奖。”芯羽招呼我。
我一看,一页纸上画了大小不等的10个带有“?”的圆圈。但她紧紧拽着那张纸,不让我往下翻,玄机肯定就在纸的背面。
我随机选了其中一个圆圈。芯羽顺着我的所选,小心翼翼打开背面对应处,写着“大奖”。
我和围观的孩子都高兴惊呼:“中大奖了。”
我问芯羽:“你准备了什么大奖呢?”她说:“五包薯片。”
我说:“这么重的大奖啊!你要吃亏了。”她狡黠地笑了。我知道,那是她心中认定的大奖,并不是她要这样准备。
她又让我抽一次,我又随机选了一个,这次翻开一看是:未中奖。
然后,又让我再来一次。这次,我让旁边一位孩子帮我抽,抽中的是小奖。
我以为这是几个人喜欢的小游戏。
02
等到我将全班孩子的分享本收上来,我才发现,全班80%的孩子的分享本上都有这样的抽奖兑奖页面,只是各有千秋。
比如:抽奖页面的设置。
有的画了几乎毫无分别的图案,让你在选择时,也几乎不受任何影响。
而有的画了各种小巧可爱的图案,让你在选择时,可以加进自己的喜好。
再比如,他们的奖项设置。
一开始这样设置最多:大奖、中奖、小奖、没中奖,慢慢演变成一些很有意思很好玩的项目。
这些好玩的兑奖项目有:下蹲5个、学猪叫、好朋友加分、当宠物、橡皮泥等。
还有送一支笔、借一支笔、一起写作业、玩。“一起写作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还有用表情做兑奖项目的,抽中一个笑脸也是很不错的。
他们尽情在这个抽奖的项目里玩得不亦乐乎,也玩出了自己的新花样。
03
我当然很好奇:为什么这些抽奖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就冒了那么多出来呢?
我随机问了几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抽奖?”
“有随机感。”一位学生告诉我。二年级的孩子就懂得用“随机”这个词语来描述,数据分析意识在悄悄萌芽了。我问他:“什么是随机呢?”他说:“就是每一次都是任意选一个,没有规律。”是的,每一次都是不确定的,至于有没有规律,可以另做讨论。
“有奖励。”他继续说。我说:“你们的项目里也有惩罚啊。”他说:“但是,每次抽奖的人都是想抽大奖的。”嗯,抽奖有风险的,只是我们会向往着美好,会忽视掉这些风险,这是人性所在。
一位说:“有神秘感。”对,就是因为这个“神秘感”,也就是不确定的结果,吸引了众多孩子们的参与吧。
另一位说:“可以让别人快乐。”我想,这个游戏也让抽奖设计者快乐。
对,快乐是保持好奇心的源泉。
身为数学老师的我,似乎可以利用他们的素材适当渗透“可能性”的知识了,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这个年级应该掌握的。
04
这个抽奖游戏,让孩子们“好奇、好分享、好创造”的天性得到彻底释放。
那么,不禁要反躬自省:我们每天给予孩子的课堂,是快乐的吗?是有神秘感的吗?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吗?是让孩子时刻保持好奇心,愿意分享,愿意创造吗?
语文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用“红得……”说句子。孩子们说:红得反光、红得像火、红得灿烂、红得刺眼、红得耀眼……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这样的创造,孩子们一定很喜欢。
数学课上,学习了万以内的数,让孩子们聊聊自己最喜欢的数。
生1:喜欢9999,因为4个数都一样,好记。
师:是的,也有长长久久的意思哦。
生2:喜欢10000,因为是目前我们学的最大的数。
生3: 喜欢0,因为表示没有。
师:我还可以说0表示起点,每天都在出发,就有收获。
生4:我喜欢47,因为是我的学号。
生5:喜欢10,因为经常用到,且十全十美。
一位孩子这样写了4 个喜欢的数,还把理由写得非常充分。这样的描述,让数和自己发生了深度链接,和数建立了感情。
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比如,课堂设计上,多一些趣味化,让孩子们真正置身于场景之中进行学习。套圈游戏、投分游戏,都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再结合教学。再比如,作业设计游戏化,提供几种选择,让孩子们像拆盲盒一样得到当天的作业,并适时渗透“爱我所选”的游戏规则,而不是每天布置统一的作业。在作业方式上,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把学生从试卷小单中适当解放出来,让身体动起来,也是可行的。
如果我们都尊重孩子“好奇、好分享、好创造”的天性,何愁孩子不喜欢上学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