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幕企业里的真实事件,部门正副职在重整内部流程、管理分工的研习会议上为了"考勤权"争执了两个小时,不仅推翻了之前都默认的"两级管理"模式,还打着"管理简单化"的大旗争夺"考勤权",为此不惜撕破脸、翻旧账、大动肝火,甚至用工作实例来攻击对方.. 在领导决裁之后,败落的一方索性在业务领域分工上全盘退出,大有"不闻不问"的态势,并等着领导来哄。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一旦"考勤权"成为关注和争夺的焦点了,就说明部门内部矛盾已经深陷相互掣肘、群体腹黑的状态之中了,所有规矩都转向以人治为主的潜规则引领下的碎片,凌乱中的员工要么自己茫然、要么研究漏洞并加以利用、要么选择离开。这种现象,在企业里还是很普遍的,如果说的更直接的话,考勤权,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内部领导权力寻租的黑洞,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利益输送手段,特别是在HR不能够完美定义的那些个"带薪时段"上,烂批带薪脱岗假期已经沦为一种拉拢、排斥的工具。所以,过度关注"考勤权"而不是"考评权",根本上是一种负面心态,本质上是在"树威"、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被巴结"的氛围。如果是后者,还可能说明企业里所倡导的"家文化"或者"人性化"中确确实实少了一味"尊重",于是从马斯洛需求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层更看重自己手中的权利?"、"为什么中层更喜欢拉帮结派?"、"为什么中层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都消耗在部门管理模型\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一个组织,一旦少了"尊重",比如邮件、短信90%得不到上级收件人的回复,这个组织就会逐渐失去凝聚力。
尊重,是相互的,职场上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妥协是一门艺术",值得学习、砺炼。这个过程中,人的心态无所谓正负,自嘲是最高境界,也是努力的方向。当一个人在企业内部"不争"的时候,人气就在慢慢地聚集中,"众望所归"是对"笑到最后"的人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