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新的生产任务开始陆续安排下来。因为韬略主要就是生产头盔的,所以头盔的模具结构就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机车盔的结构。
当时的情况有些特殊。韬略之前只负责提供产品的3D图档,实际的模具制造和注塑生产都是外包给厚街的某厂完成的。由于过去研发部门对模具图档的管理不够重视,从未主动向协作厂商索要和保存这些重要的技术资料。如今公司决定自主开展注塑生产,再向该厂讨要模具图纸时,对方显然已经起了戒心。随着韬略逐步减少在该厂的注塑订单量,公司甚至担心他们以后会拒绝继续为我们开模,所以要自己成立模具厂。
由于商业合作的敏感性,获取完整技术资料存在一定难度。每次询问模具图档时,他们总是以"没有保存历史资料"为由推脱。这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要知道,机车头盔的结构设计有其独特性,不是单凭想象就能完成的。如果完全从零开始摸索,不仅会走很多弯路,还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最理想的方案,自然是能够参考厚街厂现有的成熟模具结构。
好在当时车间的配套工作还在进行中,不需要我全程参与。于是,在第二个月里,我经常以"韬略研发部新晋跟模工程师"的身份,前往厚街厂实地考察。厚街模具车间的胶屑味道总是混着机油的气息,我蹲在200吨的注塑机旁,用卷尺测量着还有余温的模仁,汗水滴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刚记的数据.。
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我想起了在唯耀的日子。那时候为了掌握台式显示器外壳的模具结构,我也经常泡在注塑车间实地测量。后来接触五金冲模时,第一套模具的设计也是靠我和刘政在隔壁五金车间一点一点测量出来的。不过相比之下,现在的头盔模具结构要复杂得多,种类也更加繁多。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董事长(公司内部都习惯称他为"王先生")直接下达了新指示:为了提高产能,需要将501半盔这类产量大的产品,重新设计成一出二的模具结构。
说实话,机车头盔的模具结构确实相当复杂。外观部分需要两个大型行位对碰,固定在推板上。开模时,先是后模的两个内行位在推板顶出时抽出,接着用油缸打开两个大行位,到位后再用另一组油缸顶出左右两个大斜顶。如果遇到产品外观有特殊要求的情况,还需要保留一个小前模仁,这时就得采用加热流道了。最复杂的要数那些大行位里还要走小行位的结构,变化多端,不一而足。
2005年10月12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而我也在这个月面临着重要任务——必须完成机车盔及其他半盔的模具结构设计。为此,我前后去了厚街厂三四次,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终于完成了两种主要头盔的模具结构设计。
十多年后再看这些设计,很多工艺已被淘汰,但那段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找技术突破的经历,成为新的历史印记留在我的脑海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