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芒果台一档节目《我家那闺女》,让 36 岁的吴昕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面对未来既恐慌又迷茫,事业遇到了瓶颈期,沉浸在这种无力感中走不出来,在镜头前,表现得很容易情绪崩溃,经常痛哭。
主持《快本》十几年,总被嘲“透明”,吴昕小心翼翼不敢有突破;在《深夜食堂》里打个酱油,演技尴尬,又被喷了。
她最怕听到别人说,“这么多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虽然也想努力,但很多事不是努力就会有结果。
一边成长,一边被现实摧残着的吴昕,让太多人看到了自己 ——起点高、资源好、一开始走的也挺顺,但过了很久才发现自己不行,甚至迟迟找不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1、成年人的骄傲,不堪一击
但吴昕所代表的人群背后,问题的关键是那种空有自责和焦虑却没有行动力的状态。
不甘心自己的原地踏步,因此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可是要说真的为改变做了什么破釜沉舟的努力?好像也没有。
所以吴昕那种又丧、又迷茫、又自责的样子很真实:
迫切想改变现状的心情是真的,可是在自怨自艾中不能自拔,也是真的。
在我们的社会里,年龄增长也是个加剧尴尬的因素:在很多领域,20岁的时候可以迷茫,快40了就没资格“矫情”。
对有些人而言,压力是动力之源,但对有些人来说,压力只会让他们越来越丧,尤其是对于那些起点高的“学霸”特质人群。
这类“学霸”特质,并非指学习成绩多么优异,而是在这些人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太多的赞誉、鲜花及掌声。
与此同时,这些人的主观性较强,喜欢在脑海里对现实信息做些“下意识”的加工,而这种“下意识”往往很快,不易被察觉,且和事实不符,但他们却信以为真。
2、成年之后,“优越感”是要被埋到谷底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吴昕或是这种特质的典型代表。
一次台里的跨年晚会,因为超时,她的节目被拿掉了。其他主持人的节目都还在,她就崩溃了,觉得这种打击是致命的。
时至今日,当吴昕再次提及这件事的时候,感慨万分、泣不成声,当年的委屈感依稀在目。
要知道,每个人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乃至行为,恰恰是源于——“不合理性认知”。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功能不健全,或者没有发展完全,TA在分析加工事件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不合理观念里,即——绝对化要求、过分化概括、糟糕至极。
3、自我否定的后果,是不敢迈出下一步
何为不合理性认知?我们以吴昕为例,进行相应的剖析。
所谓“绝对化要求”:在吴昕的意识里,或许她认为自己的节目不应该被拿掉,或者即便被拿掉,也不能有让主持后辈沈梦辰这样的人连唱三首,这才是让她愤懑不平的重要原因所在。
所谓“过分化概括”: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吴昕对此念念不忘,不论从吴昕流露出的言语或神态信息来看,在吴昕的意识里,大约存在这样一个逻辑——“我的节目被拿掉而沈梦辰连唱三首”约等于“我不行”;既然我不行,那么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所谓“糟糕至极”:比如在吴昕的意识里,还有句话可能还是这样的——“这个节目被拿掉了,意味着大家的不认可,意味着我无能,意味着我很失败”。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因为“优越感”。
从小到达备受瞩目的,成长环境也是顺风顺水,受过的赞誉太多。
最终导致无法忍受被忽视、被怠慢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意味着我是无能的、失败的,遇到点挫折就容易自我否定。
但事实可能是,崩溃了很多次并不见得真的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反而可能只是将自我怀疑重复了很多次,陷在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原地打转。
4、克服自卑,你已经很好了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自卑与超越》中写:“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都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
当我们过度在意自尊、害怕出丑、害怕被各种负面情绪影响、害怕变得脆弱,自卑就会出现,使我们焦虑。
害怕因失败出糗、把恶意评价看得比什么都重……越逃避现实,让人越恐惧。
曾看过一条催泪的短片《战胜自卑》。
《克服自卑》视频地址:shihttps://v.qq.com/x/page/g1429vnphjp.html
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们不断苛求自己,活在别人的恐惧里,开始变得自卑,可我们却忘了告诉自己,“我很重要”。
生活的勇士,要有勇气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摆脱评价,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5、接纳自己并改变,才能换来新生
那么,对于职场中很多类似吴昕这样的人,到底该如何修炼,才能突破自我,达成职场的进阶呢?
1、多读书。
对于这类人而言,想要在职场中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加速或提升自己,多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方法。
尽快从自己的思想世界里走出来,去容纳更多的思想,去了解到人和事背后的多种可能性。
在吴昕的事件中,倘若吴昕在遭遇节目被拿下这个看似“挫折”的经历时,不妨这样想一想:
整台晚会中,导演选择及安排节目时,会重点考虑哪些要素?
我这个节目,在整台晚会中起到的价值和作用到底在哪里?
后辈沈梦辰的节目亮点有哪些?她这个人具备哪些特点?
在整台晚会中,沈梦辰连唱三首歌,起到的价值和作用有哪些?
这是我提供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有相同问题困扰的同学可以依靠这种思路思考。
2、做事前先衡量事情真正价值有多少?
在“学霸”特质的人这里,由于内在完美主义驱动,如果缺乏战略眼光,他们往往会精于某一具体的技能,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及策略不足。
比如,微软公司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进入公司实习的同一批实习生,有的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学霸”特质,一开始实习生的工作就是做表格,这些人会把表格做的尽善尽美,人称“表哥”、“表姐”。
等到实习期结束,由于这些人的表格处理能力很强,往往得不到轮岗的机会,反倒是那些看似“表现平平”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同样地,在职场中,管理者提拔人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和思维。
在高价值的事情上,是否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知道如何统筹布局;在低价值的事情上,能否调动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让其他人完成这项工作。
3、多结识和自己特质不同的人。
通常说来,做事有条不紊、执行力强、视角现实、做事略显死板的人往往是这类“学霸”特质人群看不上眼的,但事实上,这些看起来不够聪明但很勤奋务实的人身上的特质,才是“学霸”类人群最或缺的东西。
做一个普通人、或者没那么优秀的人,并不可悲,更不会可恨;
重要的是,要有从自己认为的不优秀变优秀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