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截止日期,这一个个时间节点勾勒出一幅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场景。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一句话,deadline就是生产力。拖延症患者会在截止日期之前斗志昂扬,学习工作效率特别高,把前几天甚至是前几月的时间在极其短的时间就完成了。
赶时间节点多少需要心理上的支撑,一边面临着时间越来越短,一边还要面对着一堆未完成得任务。每次赶完之后总会跟自己说下次再也不这样急了,但似乎都是屡教不改。
经历过多次赶截止日期的情况后,渐渐发现,如果在接到任务之后没有立刻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即给分解任务列出小节点,那么这个任务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拖延到最后时刻才去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其实是在截止日期前才匆匆将任务赶完,而只有少数人会做比较合理的计划化整为零一步步去完成。
截止日期设立的初衷并不是要给完成人造成那么大的心理压力,这只是流程上的一环。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节点以及如何利用好却可以给我们的心理不少的变化。
如果任务笼统地分成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在面对这两种类型的任务时,完成的方式会有不同。简单任务一般是指随手可以做掉的,甚至是立刻马上就能完成的。这样的任务最好在接到通知时就尽早完成,比如考试报名、填写申请表。根据个人经验,如果不尽早做的话很容易拖下去,甚至逾期未完成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由于任务简单,就会一直觉得这事做起来很简单的,放一放都没问题。殊不知,就是这一耽搁,都不知道会耽搁出多少事来。
面对复杂任务,每个人的做事方法又是不同的。但为了避免在截止日期之前的疯狂,将任务化整为零是比较合适的做法,把任务一个个拆分下去,给每个子项目设定时间节点,化成一个个“简单”任务去做。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工程项目的推进,或者是学生时代的论文写作。
这种做法看上去很简单,但首先在拆分任务制定计划这一步,也要给自己一个截止日期。如果一开始做不到给出一个详细的进度表,那么至少要给自己一个大概的时间节点。一旦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时间,至少在心理上有一个暗示作用,即使最后突破了这个节点,也远好于一个节点都没设,把压力都留在了最后。子项目的截止日期实际是把任务完成的压力都分散在整个完成的过程中。
回到事情本身,不管截止日期设定在什么时候,既然大多数都是在截止日期之前的一段时间密集完成,那么我们也可以尝试下把做事的开始时间往前放。
阻止我们内心早开始的因素之一就是对完美的追求,总觉得思考得还不周全,一直在想而没有行动。但在实践中,只有真的行动起来才能看到任务的发展方向,只有在实践中才知道具体要如何做下去。等到时间很紧急了再开始行动,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都没有备用方案。
认识到我们在面对截止日期时内心的弱点后,不妨尝试下放下内心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先行动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不断改进,从容地迎接截止日期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