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暴力”,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战争或是打架斗殴。
那遵纪守法之人,是不是就不会碰到暴力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真正的暴力,远远不止这些。
刚刚在抖音上刷到——石家庄最新确诊新冠的夫妻俩,老公8天去网吧6次,而妻子2次带娃看病、购买母婴用品3次,还买了7次包子......
网友留言到:
“或许她本来没有在意这些,但看到统计出来的数据,可能真的很心酸...”
“怕是老公还会说一句'不就在家带个娃吗?'”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不结婚不生娃的原因...特别有代表性...”
的确,情感和精神上的暴力所造成的创伤,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乱贴标签,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语言的“暴力”,肆意妄为,已经酿成了一桩又一桩的惨剧。
但幸运的是,上帝派来了一位非暴力天使!他就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卢森堡博士,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1984年,他成立了非暴力沟通中心,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流传多年的经典之书——《非暴力沟通》。

01、什么是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作者在书中写到: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非暴力沟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也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
也许,我们从不认为自己是“暴力”的,但自己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他人的痛苦。
后来,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们对冲突的积极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得人们乐于互助——故称之为“非暴力沟通”。
我们似乎难以避免来自周围的暴力言语,但是可以选择使用非暴力沟通不受伤害,促成双方理解。
同时,也可以选择用爱的言语,取代“指责、嘲讽、否定”等暴力言语。
非暴力沟通,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它有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者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模式。

02、到底是什么蒙蔽了真正的爱?
暴力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就是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但却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被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道德评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女朋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太粘人了”;如果自己想多点关爱,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
比如:对方特别注重细节,他就是“强迫症”;如果自己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你看,这样的评论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并不公平。
即使对方做出让步,也并非心甘情愿的。我们不能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过上悲惨的生活,那就尽情地去和他人比较吧。
和明星比样貌,给自己添堵;和闺蜜比男友,让老公恶心;和邻居家孩子比成功,被孩子讨厌...
数不清的“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真情爱意。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却总在说“不得不...”和“你让我...”。
比如:“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件事你不得不做。”“你真的让我伤透了心。”
显然,这种方式忽视了情感的内在根源,淡化了个人责任。而一旦意识不到我们还是自己的主人,那就真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比如父母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老婆威胁老公:“你不把工资卡给我,咱俩就离婚。”
这种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但同时也支撑着它们依然在继续。
那具体怎么做,才能实现所谓的“非暴力沟通”呢?
明天继续分享这4个关键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