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禅修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7课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7课

作者: 观澜澜不惊 | 来源:发表于2019-12-26 13:03 被阅读0次

      “一种发心、两大利益、三类设教”是对修学引导的概括, “一种发心”,即发菩提心它贯穿整个《道次第》和成佛的修行,发菩提心的目标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发心“是可以获得”两大利益“的即世间的暂时利益和出世间的究竟利益。依两大利益施设“三类教法”即三士道,即不同根机的人的修行途径和方法。根据世间暂时利益安立下士道,根据出世间究竟利益安立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是念死无常,念恶趣苦,通过修行五戒十善希望未来世获得善趣身份;从自身修行来说,通过持五戒十善获得人天果报,称为正下士道;下士道又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称为共下士道。中士道是看到轮回苦通过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只求自己涅槃解脱;以获得声闻乘和独觉乘果位为目的称为正中士道;中士道的修行是为上士道服务,导向上士道称为共中士道;上士道是看到众生苦通过修六度四摄成就无上菩提。

        如果说上一课是三士道的一个框架的话,那么本课的内容就是三士道的一个核心要素,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三士道最终都要导向上士道成就无上菩提的,下、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前行,上士道是正行,虽依众生根基不同施设三士道,但其又是一个整体,共同构建成佛之道,整个《道次第》都是为菩提心服务的,是从发菩提心到圆满菩提心的过程。菩提心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也是大乘学人的根本和不共处,发了菩提心,就算身在三界中受苦,也不会影响大乘佛子的身份。而且发菩提心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当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把心发到位当下就能成就佛果。这是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那发菩提心如此重要,我们又可以从发菩提心得到哪些殊胜利益呢?

      发菩提心有权时利益以及究竟利益,权时利益又包括两种,分别是不堕恶趣和投生善道,而且菩提心有净化业力的功能,使得恶业不再发芽,使善业变成无限。因为业力是在心念上的,当心改变了,业自然改变,业也是无自性的。善业也是菩提心的一部分。当菩提心无限时所有有限的善业都会无限。其次发菩提心还会带来究竟的利益包括成就涅槃解脱以及正遍知。也是依菩提心而迅速成就。必须真正认识到这些利益的重要性,并对此生起迫切希求。

       那要如何发菩提心呢?

      ①必须不断修习共中士道和共下士道的所有意乐,如下士道念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等,中士道念轮回苦都是发菩提心的心行基础。凡夫由于无明而感觉不到自身处境的危险。要看清自身处境,认识到发心是生命的唯一出路。

       ②我们目前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是缘起的心,不稳定,但可以通过每个人都有的慈悲心来培养菩提心,慈悲心也是菩提心的基础。只有自己对轮回之苦有切肤之痛,这样才会推己及人,忆及六道一切众生的痛苦。发起真实无为的菩提心。否则,利益众生就是一句空话。然而对于佛菩萨来说,慈悲心就是菩提心,两者是一体的。

       修习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意乐,是引发真实菩提心的途径。而普贤七支供和皈依也是整个下中士道的内容,是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发起菩提心不可或缺的方便。比七因果、自他相换更有说服力,菩提心的修行,仅在嘴上说说或座上观想都还容易,但要在现实中落实还是要不断勤加练习的。

       对于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意乐为发起菩提心支分的道理,应该对于这些道理深信不疑。否则割裂了三士道的关系,就会障碍菩提心的生起,或是得不到发心的殊胜利益。

   分享:

通过本课的修学,我个人是很心生欢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我这辈子是有希望了,大概去年吧,我还问过师兄怎么消除业力?那个时候所学的就是业不做不得,业已做不失。我就想我这辈子就做了多少不善业,更别说前面无始劫以来。也有点无可奈何等待业力的果报。然后把好多事情的发生也归到了我以前的不善业呈现出的果报,不怪现在的我不努力喔,因为我无能为力,上辈子造的业没办法嘞,这辈子尽可能少造业吧,但有时候又会觉得反正下辈子我又不晓得,这辈子舒坦就行,但是学到这一课知道发菩提心有这么殊胜的利益,而且还可以净化无始劫以来所有的业力,就觉得这辈子还是有救的,而且还可以将我做的一点点小的善业变成无限,更是欢喜。在生活中发菩提心就要一是不断进行观修,观恶趣苦,念死无常,轮回苦,生起出离心,发起慈悲心。

        前几天和老师们一起整理馆内杂物间,看到了蜘蛛结的网,我当下有两个声音,一是我要扫除了它的网,它该去哪里?外面又下着雨。我不扫除好像又不太好。此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恶趣道的痛苦,好不容易结成的网自己的家就这样轻易的被拆了,太多的无可奈何。也许这是自然的生存法则,但是他也是有情众生。如果我的家被其他物种说拆就拆,我内心是一种什么感受?我要继续留在这里么?真的不想、不愿意。

       换做以前我也不会这么在意这些太细小的事,觉得这就是自然的啊,但当慈悲心升起的时候,就有了感同身受,我不愿意去伤害它,因为如果我是它,我会如何?这只是小小的慈悲心,当遇见任何人任何事的时候,都能立马升起这样的推己及人的慈悲心,我想就没有这么多矛盾了吧?

       这几天跟母亲打电话,因为母亲就是一个暴脾气,我觉得有时候跟她就说不清,说不清的时候被误解的时候,我的下意识就是挂电话。本来好好地心情就被搅和了,但这次我试着真的换了一个身份去跟他沟通,还撒娇的跟她说我想她了哇,她可能也气我,但是吧也没骂起来。其实有时候随着自己慢慢长大,长辈的那种价值感优越感就被打破,他们心里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没了,自然心里会有不平衡,到处找茬。这也是苦啊。被无明遮住的双眼。我知道我助长母亲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不究竟的,但这是善巧的,我又回到小时候,以前问的是语数外的题目,现在问的是怎么收拾家务怎么做饭,她仍是觉得她对我们这些孩子是有用的。当看到这一切时我真的想带着母亲一起学习佛法的,我想只要有这个愿力,一定可以实现的。我暂时没办法发起对任何的慈悲心,无法对任何人都感同身受,但我可以从最亲近的人做起,培养这样的慈悲心。通过不断的训练,就会运用自如。

就能得到殊胜利益。

       而且学了这一课我也终于扭过来了一些我脑子中的执见,我以前就认为好多人跟我说大乘最殊胜,每次都说发菩提心,要利他我心里真实的想法,自己都没有尝过苹果滋味却说苹果好吃,我持保留意见。我那时候倒觉得小乘更殊胜,为什么呢?因为自己不是嘴巴说说而是真的去践行,通过践行证得了才有资格去跟别人分享苹果的滋味吧?所以我其实是没怎么闹明白的。学了这课后,终于知道了,其实三个层面都分不开的,而且下士道中士道的确是上士道的基础,我产生这么多疑问和不解也正是我们汉传佛教弘扬中的问题,因为很多人是没有真正了解菩萨道的内涵,空中楼阁了。学了这么几年我终于理顺搞清楚了。特别的感恩导师、三级修学还有宗客巴大师,将成佛之路用这么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铺路,每个阶段还设立目标。在自修读到“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唯一最上乘发菩提心”读到这一句时候内心更有力量多了,所以在此刻也更能理解闻思的重要性。

       对今后的修学自己是充满期待的,我现在的投资可是高杠杆率的,前提是自己还是要发真实无为的菩提心的,那就从现在开始好好长养慈悲心吧。践行服务大众广积资粮,发菩提心净化业障,生命慢慢就会发光发亮,就有了希望。我要有一颗大大的心,盛得下所有喜怒,也输得出光明、温暖和力量!

相关文章

  • 58课 为利益众生而修学

    道次第修学课---58分享 《菩提道次第略论》五十八(大悲为大乘根本) 进入上士道的修学,越来越多的出现菩提心...

  • 认识《菩提道次第略论》

    《菩提道次第略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师,宗大师童真入教,25岁通达诸多经论及律藏、五明等,46岁的时候,著有《菩提道...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2课

    本论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止和观,无分别心、安住所缘为止,有分别心,如理思维调整心行为观,止观的目...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6课

    通过前一节暇满、义大、难得的学习我认识到要用足暇满人身,精进修学,实现暇满人生的巨大价值。我应该如何修学呢?本节课...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0课

    通过六加行的准备,为修法营造了良好的心灵环境。那么,正行环节该做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每个法有效落实到心行? ...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3课

    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死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在我们死亡之后,还要断续受生,去轮回,随业力牵引而受生。通过...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

    上节课学的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对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生起意乐,发菩提心,本课学习发菩提心的正行:从发世俗菩提...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3课

    第一部分回顾 1.前面学了依止法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如法依止?以及依止法的观修。依止法为入道之根本,所有一切成就都离不...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8课

    本课是略示修行加行、正行、结行、修行别处中加行部分,加行中有洒扫住处、陈设供养、身具威仪至诚皈依、观想资粮田拥有皈...

  •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6课

    本期法义总结: 上一课学习了为什么要皈依和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三恶道及轮回之苦,深信唯有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7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bk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