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里有一个成语:物美价廉。 说的是质量高又便宜的商品。大家肯定都喜欢这样的商品。但自从学了经济学之后,我发现,追求物美价廉是不好的。
1.物美价廉不是常态,而是一种幸运。
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一般是对等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有时候市场会高估或者低估某种商品的价值。但这往往是少数情况。即使偶然存在,也会慢慢被市场中其他同类产品的价格同化。
例如一瓶饮料3块钱,结果门口有家店卖2块,大家都喜欢来这里买饮料。其他店的主人不满意了,过来跟老板说:“你这是恶意竞争,减少了整个饮料市场的利润,你让我们怎么活?” 甚至有可能老板自己就反应过来了:“我卖得多,但是利润也不高,其他店卖3块,虽然卖得没我多,但总的利润竟然是差不多的。我也卖3块好了。”
如果你一门心思想着要找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寻找,就像沙里淘金。即使你最后找到了,你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如果用这些时间来从事生产活动,或者提高自己的价值,也许你能获得更多。
很多人就是把时间都花在这些蝇头小利上了,没有给自己留下学习成长的时间,所以自己的身价一直不会提高,也就一直需要省着花钱,每天琢磨着怎么找便宜货,形成一个闭环,一个牢笼,把自己圈在里面了。
2.物美价廉会让对方遭受损失,难以持续
比如菜市场卖菜的阿伯。别人家的菜都卖1元一斤,他卖5毛一斤,但是质量也非常好。大家都喜欢到他这里买。老伯很高兴,但是他身上穿的衣服很破旧。这种亏本买卖一直做下去,他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他没有办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办法把这种低价的高质量蔬菜推广开去,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社会的损失呢?
在商业中,让利给消费者,会得到好评,但也会让企业难以生存。不赚钱的买卖,老板同意,手下的员工也不干!
唯一的慰藉是,偶尔会有人故意给老伯塞钱,让他改善生活,从别的渠道给了老伯应有的回报。
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他一生清廉,不收受贿赂,但却也一生清贫,他死时家里是都葛布帷帐和破烂的竹器。这些连贫寒的文人也不愿意使用。
如果你是一个一般的官员,你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你想让自己的妻子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吗? 只有极少数道德非常高尚,舍小家为大家的官员才能做到。这个要求太高了,他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大到一般人难以承受。所以清官是少数,会被我们歌颂。
怎么样杜绝这样的情况呢?
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是官员越清廉,收入越高。让清廉能得到更高的回报。官员自然会有积极性去拒绝贿赂。
但是现在的官员薪酬和考核机制都不是这样的,更多是以政绩为目标,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政绩,有一些官员就会不择手段。这是制度决定的。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因为只有变好才能走得更远。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因为想要活下去,活得更好,只能选择变坏。
3.价高物美才是常态。
用钱鼓励把商品质量做好的厂家,让他们继续提高商品质量,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最好的服务不是免费的服务,而是与价值相匹配的服务。就像最好的工作不是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拿高薪,而是你付出多少,就获得多少,二者相匹配。
前者注定难以为继。如果确实做到了,你也需要付出其他方面的成本,例如人情,或者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等等。
人民公社时期,大家吃大锅饭,就是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的。做得多的人,与做得少的人吃一样的饭菜,导致大家都消极怠工。到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得多的收获就多,偷懒的就饿肚子,大家为自己的温饱负责,就有积极性了。
就像海瑞的例子,让“物美”的厂商得到高利润,其他厂商也就有积极性把商品做好了。
最后的话
我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买贵的。我反对溢价太多的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欺骗消费者了。就像青岛的天价大虾。我赞成在自己接受范围内尽量买最贵的,罗胖等大咖也是这么推荐的。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追求物美价廉,但我们还是应该追求性价比。 我觉得在正常范围内,追求更高的性价比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度的把握——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去“货比三家”呢? 货比三家消耗的时间,与所获得的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质量,二者的价值是对等的吗?
我个人是不喜欢比价的。因为每一次的比价所花的时间对于下一次比价没有什么帮助,你这次要花30分钟来比价,下次要买别的种类的东西,可能还是要花30分钟。这个30分钟是一次性的花费。
但这一段时间的成长对于下一段的成长是有积累作用的。这30分钟对未来的每一个30分钟的价值都有提升作用。
例如,30分钟前你的时薪是10元,30分钟后,你的时薪可能就变成了10.1元,虽然这不能马上兑现,但量变积累成质变,等你花了3000分钟,你的时薪就很有可能会真的变成20元,甚至更多。
也许你以前花30分钟比价省了5块,但你的价值提升之后,你的30分钟值10块,你自然不会去比价了。
成长和积累是永恒的主题。
当然,我还是支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就像网购,让消费者得到实惠。我认为这才是追求“物美价廉”的正确渠道——不过这是生产者的角度,消费者做不了什么。
这是一个有点“叛逆”的观点。欢迎留言与我过招。
网友评论
最后文章从货币的角度说明现在的30分钟和未来的30分钟哪个会更值钱。
金句:成长和积累是永恒的主题
开篇观点眼前一亮,思考过的感悟,三十二个赞——物美价廉不是常态而是幸运。从花时间寻找与蝇头小利比较,造成价值间的强烈反差。
第二个观点难以持续,说的很实在。举例卖菜老伯与清官海瑞。怎么样杜绝这样的情况,可以作为另一内容,不放在本篇文章里哦。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两段叙述简介对本文主题没有促进哦。
第三个价高物美我觉得可以用一分钱一份货替代,琅琅上口的文字让读者更有记忆点。
前两个观点可以合二为一,先论述会让对方损失,不可持续,进而指出是一种幸运,而不是常态。最后说明常态合理的是一分钱一分货。
延伸:
另一个视角:有很多女的为的买便宜货,结果得不偿失,比如荧光面膜。所以一分钱一分货,相信品牌的力量。
另另个视角:价高不一定物美,大家还是要学会辨别。比如出去走了一圈 就变成进口的###也就是最后提及的反对溢价太多,过度包装的。
本文干货满满,读来最大的记忆点便是,物美价廉不是常态,而是幸运,从这点看,与标题非常协调。文意流畅,叙述有条理,观点有料,三十二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