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中的“业报”理论及“斩断尘缘”

佛教中的“业报”理论及“斩断尘缘”

作者: roger0863 | 来源:发表于2018-10-13 17:34 被阅读0次

      佛教出家修行讲究“斩断尘缘”,但为什么要“斩断尘缘”呢?关键就在这个“缘”字。

佛学的理论基础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起”,讲就是因果律,佛陀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律的束缚当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今天发生的事一定是前因造成的,今天做的事一定会成为以后某件事的原因或原因之一。

在佛教概念里,“因”就是“业”,“果”就是“报”,也叫“果报”、“报应”。“因果”就是“业报”,因果律的束缚力就是“业力”。

当你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甚至仅仅动了一个念头,都是种下了一个因,将来必定导致某个果。种下一个因,这就叫“造业”,就是说制造了一个业,将来一定会有相应的报。

做事造的业叫“身业”,说话造的业叫“口业”,想法造的业叫“意业”。

从善恶的角度来看,善念、善言、善事造的业叫“善业”,恶念、恶行、恶事造的业叫“恶业”,不善不恶的业叫“无记业”。

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无记业不得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这么来的。

自己作的业一定会报应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自作自受”。

在佛陀“缘起性空”基础上的业报理论里,业力就是因果律的精密齿轮,把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都牢牢扣死了。要想从六道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让齿轮的转动停止下来。怎么才能让齿轮停止呢?既然有因才有果,那么可想而知的是,没有了因也就没有了果。

虽然人一辈子不动念头,不说话,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但“无记业”并不产生果报,顺理成章推演下来,如果既不行善,也不作恶,因果律就束缚不住自己了,就有可能跳出六道轮回了。

所以,理解了这一点,我们该明白家庭生活和世俗生活对于修行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拖累,各种躲不开的人际关系会牵动很多情感,自然也就会造出很多会产生后果的业。

为了让业力停下来,出家就是必然的选择,这样,你就能“斩断尘缘”。你和别人的关系越少,你的生活越简单,你制造出来的新的业力也就相应的越少越简单。等该受的业报都受完了,你就可以脱离轮回了。

实际上,当修行场所和世俗生活有很大重叠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各种俗世的关系-尘缘。所以很多潜心修行的僧人,会把寺庙建在荒郊野外、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古寺名刹都隐身于高山密林之中的原因。

相关文章

  • 佛教中的“业报”理论及“斩断尘缘”

    佛教出家修行讲究“斩断尘缘”,但为什么要“斩断尘缘”呢?关键就在这个“缘”字。 佛学的理论基础是“缘起性空”...

  • 日更|第14天:明天就是周五啦

    【今日学习】 一、走进佛学 11 | 业报和因果:斩断尘缘得解脱 1.“出家”不是佛陀的原创,而是古印度的悠久传统...

  • 《佛学50讲》11|业报和因果:斩断尘缘得解脱

    07~12节是本书第二章“佛学的基本概念”,包含:无我、四法印、不净观、禅、业报、因果和四大皆空,非常烧脑。 《熊...

  • 无情

    拔剑露锋芒,无情便自强。 尘缘皆斩断,一份爱深藏。

  • 横三世佛、竖三世佛都是哪几位?

    除了过去七佛之外,佛教中还有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的说法。三世之说是佛教业报轮回的理论依据之一。三世,又叫做“三...

  • 《周易开讲》——专阐儒理派的崛起

    儒理与《周易》哲理,本无二致。《十翼》中的不少内容,即是以儒家之理推阐《周易》的哲学意义。但这里所论及的“儒理”范...

  • 佛教“业报”指的是什么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不...

  • 佛陀为何禁止占卜? (个人观点)

    佛陀在很多佛经中是明确禁止佛教徒从事占卜之类的行为的,简而言之就是会“障碍修行”。比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的:“...

  • 稼翁七绝|月下听风

    月下听风心早冷 任凭刮乱苦愁丝 挺身挥出降魔剑 斩断尘缘做佛痴 ✨✨✨✨✨✨✨✨✨✨✨✨✨✨✨ ✨✨✨✨✨✨✨✨✨...

  • 为何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

    千年王八万年鳖。 为何现实中,总会有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现象? 佛理讲,那是前世的业报答复,自成一理, 你可能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中的“业报”理论及“斩断尘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oo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