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出家修行讲究“斩断尘缘”,但为什么要“斩断尘缘”呢?关键就在这个“缘”字。
佛学的理论基础是“缘起性空”。所谓“缘起”,讲就是因果律,佛陀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律的束缚当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今天发生的事一定是前因造成的,今天做的事一定会成为以后某件事的原因或原因之一。
在佛教概念里,“因”就是“业”,“果”就是“报”,也叫“果报”、“报应”。“因果”就是“业报”,因果律的束缚力就是“业力”。
当你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甚至仅仅动了一个念头,都是种下了一个因,将来必定导致某个果。种下一个因,这就叫“造业”,就是说制造了一个业,将来一定会有相应的报。
做事造的业叫“身业”,说话造的业叫“口业”,想法造的业叫“意业”。
从善恶的角度来看,善念、善言、善事造的业叫“善业”,恶念、恶行、恶事造的业叫“恶业”,不善不恶的业叫“无记业”。
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无记业不得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这么来的。
自己作的业一定会报应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自作自受”。
在佛陀“缘起性空”基础上的业报理论里,业力就是因果律的精密齿轮,把万事万物的前世今生都牢牢扣死了。要想从六道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让齿轮的转动停止下来。怎么才能让齿轮停止呢?既然有因才有果,那么可想而知的是,没有了因也就没有了果。
虽然人一辈子不动念头,不说话,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但“无记业”并不产生果报,顺理成章推演下来,如果既不行善,也不作恶,因果律就束缚不住自己了,就有可能跳出六道轮回了。
所以,理解了这一点,我们该明白家庭生活和世俗生活对于修行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拖累,各种躲不开的人际关系会牵动很多情感,自然也就会造出很多会产生后果的业。
为了让业力停下来,出家就是必然的选择,这样,你就能“斩断尘缘”。你和别人的关系越少,你的生活越简单,你制造出来的新的业力也就相应的越少越简单。等该受的业报都受完了,你就可以脱离轮回了。
实际上,当修行场所和世俗生活有很大重叠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各种俗世的关系-尘缘。所以很多潜心修行的僧人,会把寺庙建在荒郊野外、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古寺名刹都隐身于高山密林之中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