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了《论摄影》中的《摄影信条》
1、在还没搞清楚苏珊探讨的到底是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的时候,我却想到一点,不同风格的摄影、关于摄影是记实还是创造之类的问题探讨,其实跟心理学的不同理论的发展历程类似,后面的理论并没有推翻前面的理论,而是将前面的理论加以继承和发展,尽管随着摄影设备的不断改进,人们反而回归简单的摄影设备力求重新发明摄影,“摄影师们似乎隔一段时间久需要抗拒他们自己的认知和重新把他们自己所做的事情神秘化”,这个发展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反复,但没有绝对的肯定与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这一个想法与后文中的“有一种假设,认为所有不同类型的摄影形成了一个持续而相互依存的传统”相应,“这个假设曾一度令人惊诧,如今却似乎是明显不过的”。
在我们学习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我们也会知道一加一不等于三,不等于四,在这个情况下,一加一不等于二的说法会令人惊诧。然而,当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外的学科,我们知道,团队的合力远远大于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力量的加总,这不符合数学规律,但这符合生活实际,而生活实际,才是我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其中的。
摄影的发展,加法的运用,都是为生活服务,而生活,终将将我们帮助我们发现和塑造完整的自我。
2、苏珊的评论里面会有涉及到很多诸如“思想被认为会遮蔽摄影师的意识的透明性”“摄影被当成一种没有认知的认知形式”的词句,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心理学的术语,意识的透明性是指什么?没有认知的认知形式是怎样的?如果没有在学心理学,我就会按照自己之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以及在本文中的意义来进行解读,而学习了心理学,我就会收到术语特定意义的影响,想要去精细的界定这些词句的意义,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意思。
当然,这里还隔了英中翻译的转换造成的障碍,还隔了书面语言描述和作者脑中意图的确切表达导致的信息差别,还隔了时代和文化背景给我们带来的差异,尤其是,当看到大段的引述和排比一样连续出现的陌生的摄影师和评论家的名字,我想,我所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到底差了多少?
古语有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通常对一个词句的定义和其在具体特定情境下的意思,这之间有多大的关联和差异。先是一怔,而后想到,正因如此,更要了解通常的意义,这样,才能在特定情境下,以通常意义为基础,来揣度推测联想特定情境下的意义。正如今年看《思考,快与慢》比去年看的时候轻松很多,正是因为我已经学过书中提到的很多心理学的实验和理论。
打好理论基础的意义便在于此。而我对文中词句意义的精细界定的追求,让我能够跳出通常定义的局限,从更高的视角来观察来理解。这也许,就是读书的目的——引发自己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