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者相关
《35公斤的希望》是法国的作家安娜•戈华达的作品。这本书是安娜写给青少年读者的第一部作品,因为她曾经是一位老师。她想把这部作品献给她的学生们,“尽管在学习上他们看上去有点儿笨,但在其他方面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人。”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对孩子们的慈爱包容之心。
翻阅了一些安娜•戈华达的资料,法国百万级畅销女作家,她的很多作品被班上荧幕,被誉为“穿裙子的桑贝”。对桑贝不是很了解,于是去查阅资料,原来桑贝的童年也富有故事性,因散漫淘气被学校勒令退学的他迷上了插画,最终让•雅克•桑贝声名大噪,成为法国国宝级漫画家。
在法国人们的心中,安娜与桑贝相提并论,可见人们对她的喜爱程度。1970年出生的安娜•戈华达的作品将现实与理想、悲剧与喜融合得恰到好处,作品大受欢迎,因此被称为“救世主作家”。
二、主要内容
文中小主人公格雷古瓦——多多,因为“漏斗般的脑袋”成绩不佳,体育尤其差劲,小学就留了两次级,并且还被学校开除了。所以,体育课就成了多多的噩梦。多多特别憎恨学校。家里爸爸、妈妈面对这样令人心力憔悴的孩子只有无休止的争吵。爷爷是多多唯一的精神支柱,爷爷经常鼓励和开导多多。在爷爷的激励下,多多被唯一一所愿意录取他的技校所录取。但爷爷这时也面临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威胁,虽然多多很担心爷爷,在校寝食难安,但爷爷的爱给了多多努力的希望。最终他克服了体育课“攀绳结”的困难,战胜了自己。爷爷的病也好起来了。

三、写作特色
本书运用第一人称写作,情节直白简单,没有太多铺陈,却让人感受到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大段大段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这些描写把一个在校表现一无是处的少年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可是,我总不能为生活中的一切而苦恼吧?在某些方面有所牺牲也是正常的吧?不然,我就成了彻彻底底的厌世鬼啦!而去年,我牺牲的东西,就是体育课。光是写下这三个字,我都会脸色发黄………”书中文字很多时候都是内心独白,更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多多的孤独,不被人理解,受人嘲笑,父母的指责……让读者很容易进入书中角色,甚至哪怕并不是潜能生,仍然会对多多的经历感同身受。
四、作品主题
相信每个读者对书中的这句话印象深刻:“我不高,也不壮,我有35公斤的希望。”书中传递的爱与希望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多多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幼儿园的玛丽老师和爷爷老莱昂,他们都给了多多希望,让这个幼小的心灵有了成长的力量,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希望。
五、读后感想: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给予自己希望的人。
这里说说自己上小学时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大约我上二年级时,我在家养了蚕宝宝。心血来潮之下,想到一个主意,把蚕拿到班上去卖,5毛钱多少条大概这样。我小时候,5毛钱应该是可以买一根老冰棒。结果被班主任发现了,她咄咄逼人地说:“成绩好的孩子怎么还做这样的事?”并毫不留情地把我精心呵护的蚕一股脑儿倒在了教室窗外。虽然我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直接把我的心踢到了悬崖边沿。记得那个学期我领通知书好像都不敢去,这件事让我一辈子都记得。
还有一件事是我四年级转学后遇到的第一个班主任,一个大男孩,叫刘建华,反正记忆就是这么深刻。我转学的第二天就是期中考试,我原来在乡村小学没有学过科学,转校的中心小学期中考试要考科学,结果我蒙了60分(也可能是老师照顾)。一直成绩名列前茅的我,课堂上坐如针毡,唯恐受到批评。这时,刘老师说:“**虽然没上过科学课,还是考了个及格,相信她以后会学得更好。”刘老师不动声色的言语温暖了一个学生幼小的心灵,我从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变得从容,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以上两件事都是我记忆深刻之事,刘老师以一颗包容之心给了我希望,让后来的我在新的学校慢慢拥有自信,并崭露头角。感谢刘老师,用一份育人之心给了一个孩子希望。
写在本文最后,想说,如果你是成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拥有一份耐心,引导孩子发现独特的自我,用爱和陪伴让孩子的天分有安放之处。如果你是孩子,希望你找到自己的方向,经过努力,相信时间会给你惊喜。无论是35、25、55……公斤,看到爱与希望的力量,坚持做更好的自己,我们都可以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