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询问可以帮助你的人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强联系就是比如你的好朋友、你的事业伙伴,你们往往处于同一个圈子,所以接收到的信息很多是重叠的。
弱联系是指那些和你不太熟的,可能是朋友聚会上加了微信的陌生人,或者是某个素昧蒙面的校友。
弱联系的人因为和你处于不同的圈子,往往能够带来非同质化的信息以及意想不到的机会。
很多人经常发“万能的朋友圈……”为什么说朋友圈“万能”呢?
假设你有150个微信好友,而你朋友也各自有150个好友。如果遇到问题,只从自己的朋友里面找,是150人的范围,如果你求助朋友,让他们帮忙介绍,就是22500的范围,这些人中,极有可能存在能帮你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朋友圈当然是“万能”的。
但你不求助,就永远不知道谁可以帮你。
2、明确你的请求
很多情况下,当你提出请求时,对方没有什么反应,有可能并不是不愿意帮你,而是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帮。
求助时,先明确你的请求,或者告诉对方具体可以如何帮你,这样收到反馈的可能性会更大。
3、给别人一个帮助你的理由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蓝格做了一个实验,他去图书馆请排队等着用复印机的人帮个小忙:“对不起,我有五页纸要复印一下。能不能让我先用一下复印机?因为我有急事”听到这句话后,94%的人让她插到了前面。
而当她说:“对不起,我有五页纸要复印一下。能不能让我先用一下复印机?”只有60%的人应允了她。
差异在哪里呢?那句“因为我有急事”,或者更精确一点,是那个词“因为”。
“有急事”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理由,但仅仅加了“因为”,会让这个请求听起来非常合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事有理有据。
因此,在工作中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加上理由,能够大大提高自己得到帮助的概率。
“能帮我做个图吗?有点急,因为这篇文章马上就要推送了”的效果往往比“能帮我做个图吗?有点急”更好。
4、礼尚往来与值得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你不只是一个接受者,你也需要成为一个施与者。
谢丽尔·桑德伯格曾在《向前一步》中提过,人们会本能地投资给那些才华出众以及能因自主而真正受益的人。当你想寻求帮助时,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帮”的人也很重要。
5、不要停止询问并掌握一点“Practical Intelligence”
《第三选择》中有个例子,作者史蒂芬·柯维的儿子某门课程考得特别差,因为考题难得离谱,于是他跑过来问史蒂芬·柯维该怎么办,他的档案上不能出现这样的成绩。
史蒂芬·柯维直接让儿子找教授谈谈,找出得A的办法,于是他去找了教授。教授拒绝了,但因为他一直坚持,最终教授松口了,对他说:“如果你能在55秒跑完400米,我就给你个A-”,结果他以A-的成绩通过了这门课。
当你觉得自己好像没有方法、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不要放弃,继续问。
这里有一个技巧,不要指责对方“为什么你没给我A”,或者“你能不能给我个A”,而应该是“我要怎么做,你才能给我个A”。
当你这样询问对方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默认对方可以让你得A,他会偏向于思考“如何让你得A”的方法,这样一来,即便要求苛刻,至少他的态度已经转变为“可以给你个机会”。
有智慧地沟通并达成自己的目的,是一项很少有人注意、但非常重要的能力。心理学家 Robert Sternberg 称这种沟通能力为"Practical Intelligence(实践智力)",是指“知道向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但好多人,要么是很难控制情绪,用质疑的态度,要么上来直接要求打破规则、提出不合理要求。
只有很少的非常懂得沟通的人,他们的请求会得到更多支持,即便需要付出另一种代价。
不惧怕与所谓的“大人物”对话,主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
(老话讲,张嘴三分利,不给也够本。其中讲究也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