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一部神剧,这样说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反对,情节含蓄、感情直白,表达润物无声,却又入木三分。全剧多少有些压抑,但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成长的环境,用李玩的故事映射着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

故事从选学习小组开始讲起,李玩是喜欢天文、物理的,但是由于老师劝导、家长的催促最终被迫选择了英语。
后来父亲为了哄她开心给她买了一条狗,取名“爱因斯坦”,李玩很爱这条狗,她吃啥狗吃啥,但“爱因斯坦”在爷爷买菜时走丢了,大家都以为哄哄她这事就过去了,然而她却拼命的找,最终没能找到。
李玩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得一儿子叫作“昭昭”,后妈看全家人都忙着找狗未果,便买来了一条像“爱因斯坦”的狗,全家都说这就是丢失的“爱因斯坦”。李玩认出了它不是,可所有人都反对她,认为她不懂事,她生气地离开了。
没有人懂她,即使大人经历了那个年龄,在他们眼里“爱因斯坦”只是一条狗,换一只相似的依然可以叫“爱因斯坦”但是在李玩眼里“爱因斯坦”是每天都跟在她身边的玩伴,是睡在她床头的伙伴,是在缺少父母陪伴下成长的精神寄托,而大人们都太想当然了。

大人们都爱李玩,多年不出门的奶奶怕她出事,半夜跑出去寻她,她喝酒回来,父亲打碎了她手中的酒瓶,揪着她开车找奶奶。后来带奶奶回家后,又是对她拳打脚踢,这是希望李玩懂事,希望她不要再因为狗的事让爷奶担心,要求向爷奶道歉。
当道完歉后,李玩在卫生间洗澡,身上好多淤青,满手都是因酒瓶划伤出的血。父亲后来给她道了歉,让她懂事,让她体谅爷奶,让她好好养“爱因斯坦”。这些李玩都做到了。

后来昭昭来被“爱因斯坦”弄伤了,这只“爱因斯坦”被送到了宠物园,后来因为见不到李玩绝食而亡,得知消息的父亲和李玩都很伤心。当晚在饭店,李玩为了给父亲撑面子,给叔叔敬酒,吃了叔叔专门给她点的特色菜“红烧狗肉”。
电影的结尾,李玩看着昭昭滑冰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哭着要教练扶他一下、拉他一把,然而教练没有这么做,昭昭不喜欢滑冰。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很压抑,你会发现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在父母的期望中长大的。我们出生时想一块黏土,我们被家人们关怀这、爱着,被捏成美好的样子,之后一点点勾勒,一点点打磨,一点点着色,最后我们终于被涂抹成了他们想要的模样。
有些路是应该自己走的,老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过多的干预孩子,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的让他们走父母希望走的道路,这会让孩子失去判断力、决断力。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个不假,但如果父母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那就值得商榷了。
爱,别太迫切,润物无声,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