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吃饭总是头等大事,是大于一切的。从我们老祖宗创造的一些成语中就可见端倪。比如:吃喝拉撒、吃喝玩乐,吃穿用度、吃苦耐劳,还有令人深恶痛绝的吃喝嫖赌,吃总是排在第一位。虽说吃是生理需求所必须的,但我们人也给吃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于是,也就有了所谓“吃相”这个词。
我从小就是个贪吃的人。小时候在农村没什么好吃的,所以特别嘴馋。祖母偶尔偷偷塞给我几毛钱零花钱,我就飞似的奔跑到村里唯一的供销社买点吃的解解馋。一旦遇到邻村唱戏或者去看庙会之类的,我也是虽远必去,其实就是为了大人给的那一两块钱的零嘴钱。记得著名作家莫言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一个嘴馋的孩子往往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我想我就是。我要是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绝对成不了江姐、刘胡兰,那些敌人汉奸但凡给我点好吃的,我保不准就给人家带路了。但也未必,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没办法做比较,毕竟那时候的人都有伟大且坚定的信仰。
小时候虽然馋,爱吃,但却怎么也吃不胖。朋友总是羡慕我,说,“就算把一整只猪赶到你肚子里也胖不起来!”可现如今,这个不能吃那个不敢吃,又是戒糖又是戒油,小肚子却日益滚圆起来。也是因为爱吃、好吃,我就特别喜欢观察别人吃饭。
你看那职场白领,中午饭点一到,全部涌进周边的快餐,来去匆匆。一手快速扒拉着饭,一手滑动着手机,短视频小剧场,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下饭神器。当然,还有更多仿佛悍在工位上的打工人,他们的午餐全靠外卖续命。我常常感叹,外卖简直就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伟大发明。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全中国的八大菜系,尽管都是预制菜。当然,运气不好了还能和地沟油亲密接触。
随着夜幕降临,那些富丽堂皇、灯火通明的高级酒店里开始迎来送往了。能出入这里的,都是些衣着光鲜的人。他们或商务或优雅,一举一动都透着精致与讲究。酒桌上,那个笑容满面坐在主位,微微仰靠在椅背上,一只手自然地搭在扶手上,另一只手则轻轻转动着面前的酒杯,这个人不用说就是领导。领导的眼神不经意之间扫视全场,透露出一种威严与自信。而做东的、陪酒的人则略显拘谨,一个个都正襟危坐,满脸堆笑地倾听着领导的讲话,不时点头附和,眼神中满是恭敬。总会有一些较为机灵的,他时刻关注着领导的需求,不时起身给领导添酒,动作小心翼翼又很是殷勤,添完酒后又快速坐回原位,腰板挺直,等待着领导的下一步指示。整个酒桌的气氛既有着微妙的紧张,又有着一种别样的融洽。至于吃什么菜、好吃不好吃反而都不重要。酒么,只要是贵的,就都好喝。
话说同样是吃饭,相比那些看似高大上,实则难吃又难受的商务应酬,我则更喜欢路边摊美食。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可以不顾形象的大快朵颐,可以毫无顾忌地欢笑,肆意,畅快。
没错,在饭桌上我们就能看到种种众生相。有人为了面子而铺张浪费,一掷千金,却忘了背后还有多少人在温饱线上挣扎;有人在饭局上阿谀奉承,只为求得利益,让吃相变得丑陋不堪。但也有那些坚守本心的人,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保持着一份真诚与质朴,他们或许平凡,却有着人性的光辉。
回想古代,那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吃相各异,不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吗?而清朝末年,那奢华宴会上贵族们的奢靡吃相,又何尝不是封建王朝腐朽没落的写照。
有人说,吃相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的千姿百态。我深以为然。吃相即人品。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谁也不缺一口吃的。吃什么不重要,主要是和谁一起吃。朋友,如果你遇到了能吃到一起,聊到一起,且那个人吃相还不难看的朋友,请一定要万分珍惜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