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房思琪,总觉得该留下些什么。这不是一本用于消遣的书,所以该拿出恭敬的态度。
第一次听说它,是在电视上。某个访谈节目正在采访它的作者林奕含。
有的评论家们说这是一本让人震撼的书,它的故事直面最残忍的暴力,而语言却又惊艳美丽。
访谈里,林奕含说“我想探究,是不是艺术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于是,她用结实的构思,优美的词句,深邃的比喻,细腻的艺术观感,妆扮了一个腐烂的,却充斥于日常的犯罪及接受犯罪的故事,一个“老师利用职权便利诱奸少女”的故事,一个用最优美的诗句形容最龌蹉与可耻行为的犯罪者的故事。直击“是不是爱也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但那时,她笔下的文字和对文学艺术的探讨并没有吸引我。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主持人问的一句话,“这是你的亲身经历么?”。我的好奇被这句话放出牢笼,它演化出无数带吸盘的小眼睛,紧紧的钉在电视上,死死的吸住这个20岁出头的女子,还使股力气,仿佛要钻进去。
像我一样八卦的人不在少数。这书刚出版本已引人注目,但可笑的是,三个月后作者自杀,其父母借出版社声明,“这是林奕含的真实遭遇”,才掀起了狂热的大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争相报道林奕含和它的书。我看到的那个访谈便是某个国内电视台对台媒访谈的重播。
一时间,世界充斥着对自杀、诱奸、性教育的讨论。人们找到了更轻松且具娱乐性的故事,“林奕含——美女作家书写被诱奸经历后自杀,出声即是绝唱”。大家人肉搜索现实中所谓的狼师和家暴丈夫。为此,疑似狼师的家人受不住压力,也选择了自杀这条路;林奕含的丈夫出门也要像名人一样,带上口罩。狼师家人发声“放过我们吧,难道要三条命换一条命么?”大众说,“要怪就怪你的家人对不起你们喽!”简单粗暴的连坐逻辑。
看似正义旗帜飞扬,但其实这些人肉搜索和舆论抨击的背后是更大的暴力。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强暴一个女孩儿,全社会都会帮助你”。彼时,大众压在房思琪式的女孩儿身上低声威胁,“忍了吧,这是你的耻辱。” 转身,看到别人压在女孩儿身上,这些强奸犯的帮凶,又拿出水果刀,一刀子捅进去。这前后的矛盾,仿佛是嫉妒一般。
我们以为自己是高尚的,其实我知道,我们只是在追寻获知一件“秘闻”时的那种快感而已。不仅仅要消费书籍,还要消费写书的人,和看起来像是的那个原型。
但在艺术化的故事里去寻找真实世界的对应,本身是徒劳的。
李明启不是容嬷嬷,冯远征不是家暴男,手机的故事跟崔永元毫无关系。林奕含就算依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房思琪、刘怡婷、许伊纹、郭晓琦四个女人,那感受可能是真的,但她不可能同时是四个人,有四个人的全部经历。这也注定,某个角色所经历的特定人物和特定事件,不会与世界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许有这个人,也许没有这个人,也许他这么做了,也许他没这么做。林奕含说“我并不想写成纪实文学”,“改编自真人真事”,即是说这故事是真实的,但又不完全真实。只是,有的想象过于逼近真实,让人分辨不清而已。
不过分辨不清又有什么关系,那本阻碍不了我们理解真实或感受艺术。只是,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大脑才能不挂在屁股上,不去试图在艺术化的故事里探究真实,也不去用看电影的娱乐心态忽视真实。
我们的世界从来都是如此。文学本身不会让世界变好或更差,它只是帮我们睁着眼睛注视而已。
请睁开眼睛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