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想生老师解读
解读《了凡四训》12

解读《了凡四训》12

作者: 自在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6-04 10:09 被阅读0次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继续解读《了凡四训》。上一堂讲到袁了凡他用18年的时间,来验证孔先生为他算的这个命

就是他在什么时候考试第几名用了18年,从他16岁一直到34岁,发现验证的分毫不差,从此他就愈发的信,人是有命的,这个命,进退驰数,它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时间,所以袁了凡淡然无求矣,这是上一堂课讲到的内容。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今天的主题是云谷禅师,从这个地方袁了凡开始改命了。从他拜访云谷禅师开始,袁了凡开始改命了。

贡入燕都就是他出贡。古代科举第一条正统的路,就是通过层层考试考中进士,为国家效力。还有一条路落榜,没有考中举人进士但是你可以补贡。

补贡就是你可以被国家选拔。被国家选拔是什么呢?去担任一些基层的,我们叫比较闲杂的这样的一些职务,也是为国家效力。就是从秀才当中再选一些比较优秀的。

燕都就是北京。他作为贡生来到北京。就是古代的这个贡生,他是要干嘛?到北京国子监读书,上国家大学。

贡入燕都,只是开始作为贡生了,还没有出贡,还没有正式为国家效力。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这段其实也挺重要的。留京一年,他在北京呆了一年。

终日静坐不阅文字,这个反映的信息,首先是什么?袁了凡认命了,不在求了。

因为上了国家大学,很多人还是要考功名的,有机会到国子监读书,然后还是要去一层层考试的,上了国子监大学,可能对他考举人 考进士更有帮助。

就算没有帮助,他表现的很优异,她出贡的这个机会可能就会更快,或者说自己还能再拼搏努力一把。但是袁了凡淡然无求矣,他彻底认命了。所以不读书,终日静坐了。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终日静坐有利于他改命。终日静坐,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改命,

命是什么?命,第一是业力,就是剧本。第二是你当下的频率。就是你的剧本+你的振频等于你的命运,

那剧本被孔先生给算定了,孔先生已经把袁了凡的剧本给算的一清二楚。

但问题是,袁了凡还有个当下的振频呢?就是他有一种可能,那我既然是这样,人生已经被算定了,那我就成为一个玩世不恭的人。

什么叫玩世不恭呢?比如唐伯虎就玩世不恭,同样是明代的唐伯虎,要比袁了凡出生要早,他的命运遭到打击之后,唐伯虎就是纵情于声色犬马。借酒浇愁,人生就从此放弃了,就颓废了。

这种颓废和袁了凡这种不一样的。

袁了凡是终日静坐。静坐会导致他清心,会导致他和平,所以这个时候他在无形中这一年就在改命,只是不那么明显。但已经在改命了。

命运就等于你的剧本加上你每时每刻当下的感觉。你的剧本就是你的业力,加上每个当下的感觉就等于你的命运,而这个剧本就是你的业力,所以这个是可以算出来的,孔先生算的是袁了凡的业力,就是他的生命蓝图,这就叫终身修咎,一生的吉凶祸福。

但是孔先生无法去算,袁了凡的振频。袁了凡每个当下他给出去什么感觉,所以你看当他淡然无求,当袁了凡他说一切都是命,他反而做了一件事情,叫终日静坐,就像禅修一样的。

其实他让自己每天在静心,当然他这个静心是那种无所求的。就是反正也得不到了,我也不努力了,我就跟着命运随波逐流吧,但是他没有颓废。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个地方,他没有颓废。他没有像唐伯虎那样,或者说像其他人一样,反正我命运已经这样了,那我就为非作歹吧,我就纵情享乐,我就今朝有酒今朝醉,都纸醉金迷。

他没有,他反而表现得像一个修行的人,一个清修的人。这是他改命的第一步。

他改命是从他终日静坐在开始,他如果不终日静坐的,见不到云谷禅师。

所以这也是他有慧根,他有福报。如果他没有慧根,

比如说也给你算一命,说你只能活到53岁,膝下无子,一生平平淡淡。可能你就会怎么样,你就会及时享乐吧,我也不用拼搏了,拼搏也没用了,我的命运就这样了。我就纵情享乐,也不怕有不好的结果了。那如果这样你的命也改啦,后面袁了凡会讲,就是极恶之人拘他不住,极善之人也拘他不住,就这个命拘他不住,袁了凡他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做了一个积善的人,即使现在他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要改命,他也不知道他在改命,但他无形中已经在改了。

所以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至少传递给我们两个信息,

第一袁了凡真的认命了,淡然无求矣。我的命已经这样了,就他的人生剧本生命蓝图,他已经彻底臣服了,第二他在不知不觉当中,他命运的另一部分在运作。什么呢?他每个当下的感觉,每个当下振频,所以这两个一交织,导致他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什么呢?孔先生绝对没算出来,他会碰到云谷禅师。

算命是什么?跟大家打个比喻。

你现在站在这个节点,比如说今天是2018年11月20号。你今天这个节点,你向着明天就2018年11月21号,你有无数个未来。所有的未来都已存在。

而算命是能看出什么呢?算命是能看出,你其中最可能的一个未来。这个最可能的一个未来,就跟你的人生剧本是相关的。

但在这个当下去到未来,如果说有100条路的话,他算出了其中一条,还有99条他没算出来,这99条你是可以改的,你是可以从算出来那条路上,走到他没有算出来的其他99条路上,所以你不是只有一个未来。

但是如果你就深信不疑,说算命的算的特别准,你就会被他给算的牢牢的。就是说你的命运就如他所算的那样,朝着那条路上去走。

所以你要知道,人生剧本生命蓝图,这是可以算出来的。但你当下的每个感觉是算不出来的。

而每个当下的感觉是可以修改剧本的。所以人生就可以改命了。所以袁了凡才可以改命。

所以他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也给了他改命的机会。

所以你尽量不要去算命,算命会给你枷锁。但如果你真的能像袁了凡这样,你也就在一步步改命了。

己巳归,游南雍。就是1569年,袁了凡36岁,他在北京国子监读了一年的书,其实是在北京国子监静坐了一年,他没有去真正的读书。

明朝是两京制。哪两京呢?北京和南京。北京就是明成祖朱棣建都,南京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刚开始南京是国家的政府首都。后来是北京。但南京一直保留两京制。就南京有国子监,北京也有国子监,国家的大学。

不但在北京读了一年,后来可能又被北京国子监又派到南京国子监,要来读一年书,就这个意思。就是1569年,袁了凡要到南京国子监大学。

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

监是国子监,就是还没有去国子监的时候,他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从这开始

先说一下云谷禅师,简单介绍一下云谷禅师。是明代的一个高僧大德,是一个得道的高僧,在当时已经被士族大夫很推崇的一个高僧。他的道场就在南京栖霞山。

现在可能还有栖霞寺,如果有兴趣的家人可以到南京旅游,去游览一下,感受一下当年袁了凡和云谷禅师对坐,改命的这样一个历史景象和场景。

云谷禅师是一个得道的高僧,不用从别的,就从他和袁了凡这一番对话,你就能知道云谷禅师他是得道的人,他是一个真的高僧大德。所以碰到云谷禅师,袁了凡真正开始改命的关键。

但这里有个问题,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

他碰见孔先生可以说是被动的。他去找云谷禅师他是主动的。

他在慈云寺遇一老者,就是他在那玩,根本没想过会碰到一个孔先生,这都是被动的。

可云谷禅师,是他主动去找的,而且云谷禅师很难找。

据记载云谷禅师,他一般不在那个栖霞寺,他在那个栖霞山中一个人迹罕至的,就是别人很难找到他,那个地方叫开天崖,他在那清修。

一般人很难找到,但袁了凡特意去找他。这也从一方面知道,袁了凡是知道云谷禅师的一定久闻云谷禅师的大名。所以当他有机会到南京,他先不去国子监读书,他先到栖霞山拜会云谷禅师。

他去有什么目的?我估计他没什么目的。他根本没想过云谷禅师能给他改命。他为什么要去?我只能说他知行合一。所以知行合一很重要。

现在我们回顾当时的历史情景。他在北京国子监终日静坐,不阅文字,静坐了一年。

当他有机会来南京国子监,他先不到大学里报到,他先到栖霞山中。

古代的交通跟现在可不一样啊,现在你要上栖霞山,估计开个车就上去了,古代是靠两条腿。所以他找云谷禅师是不容易的。

但他就是去找了,我告诉大家,我直觉告诉我,袁了凡是无所求的。

他去见云谷禅师,并不是说为了要去改命的,或者要去获得云谷禅师的指点。他可能只是想去,这个就叫知行合一。

什么意思呢?你的行动是由良知引起的,所以王阳明说的很清楚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什么意思呢?你的行动是由什么引发的?你的行动是有良知引发的。良知告诉你怎么做,你就去怎么做,而良知告诉你怎么做,就是内在的渴望,内在的触动,内在的直觉,内在的灵感。

你内在有触动,要做什么就去做,这个知行合一很重要啊,这是我们以前讲的喜悦之道,每个当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你最兴奋的做到极致,对结果零期待。

为什么这么做?每个当下是此时此刻,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力所能及。袁了凡拜访云谷禅师,是他力所能及的,他不是做不到,做他最兴奋的。

他最兴奋的,就最渴望最想做,最开心最快乐最激动的,内心最有触动的。他不是要入南京国子监,他内心最有触动的,就是要去见云谷禅师,有什么目的吗?不知道。所以做自己最兴奋的做到极致,去见云谷禅师,见到他,见到不想见为止,对结果零期待。对结果零期待就去他去见云谷禅师时,他是没任何期待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这就是行动的唯一准则,这是你当下行动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喜悦之道。

因为真我知道,因为真我只有喜悦。 真我不知道恐惧呀,所以他给你指引的路,一定是喜悦的路,轻松的路,你跟着走就行了,你说为什么会这样走?没有为什么。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未来的路是如何铺就的,你只是跟着走。

袁了凡他知行合一了,那他就去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

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禅师是这样的。就是无论你是什么身份,达官显贵,还是平头老百姓,你来拜访云谷禅师,他都给你丢个蒲团,参 父母未生我前我是谁?

父母未生前我是谁?就是跟他对坐,不断的问自己,父母未生前我是谁?不断追问,就是参话头。

就是云谷禅师,任何人见他都这样,不是袁了凡这样,不是袁了凡见到云谷禅师,他故意和云谷禅师对坐三昼夜不瞑目,不是的,是因为云谷禅师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谁来见我,无论你什么身份,好,先坐在这,他在干嘛呢?看你的根基,其实就是这样的。就看你的根基,就看你是不是心诚,看你是不是有根器。

但如果你往那一坐,坐了十分钟,老和尚也不理我,故弄玄虚,有什么神秘的,老子不坐了,走了。

走了那你就是中下根基,走了就是你机缘不到,跟你说也没用,所以云谷禅师也不浪费那个时间,就在这坐着,那如果你能坐住,就表示第一你心诚,第二你有根器,要不然你真坐不住,这是老师在干嘛呢?老师在筛选学生,可以这么说,就是他不浪费时间。

云谷禅师为什么到开天崖去隐居?云谷禅师出名后,很多人慕名拜访,无法清修,干脆到开天崖。

如果你想找,来开天崖。意味着你真的心很诚,要不然你不会跑到这么荒凉的地方来找我,你这是心诚,第二个你找到我,你愿意和我一起对坐,愿意和我一起参话头,对坐三昼夜不瞑目,如果你能坐住,就表示你的根器不错。

这是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这是云谷禅师他有这么一个他自己的规定,就这么个意思啊,但这里面还反映一个问题,袁了凡他跟云谷禅师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他坐住了。

袁了凡不容易的,他跟云谷禅师一起对坐三天三夜,他不吃不喝不睡。

这类似于这是佛家的不倒禅,就是不用躺着睡觉。不倒禅坐在那儿比你躺着睡觉还舒服。

袁了凡这个境界不低啦,和禅师对坐三昼夜不瞑目,这得益于什么?他在北京国子监一年的终日静坐,所以这个机缘有的时候真的很有意思,所以你不知道,宇宙会把你引到哪里,袁了凡因为他在北京练了一年的终日静坐,所以当他碰到云谷禅师他就能坐住,所以他内在有触动要去见云谷禅师,他根本不知道云谷禅师可能会这么来做,可是他坐住了,这是什么意思?你的宇宙知道什么时候去是你的最佳利益。

那他为什么不在袁了凡年轻的时候呢?袁了凡是浙江嘉兴人,他离南京不是很远了。他为什么没有在去北京之前就去拜访云谷禅师呢?因为每一步的指引是真我的指引。

袁了凡大概34岁,就是孔先生给他的命算的一清二楚,算的非常的准,那我们想个问题,为什么袁了凡没有在30岁去见云谷禅师?很多原因,第一他还在验证,第二他见了也没用,真我知道他见了也没用,他坐不住啊,所以必须让他去北京,他认命了,你可不要认为他已淡然无求,他就去北京了,他就贡入燕都了,不是,虽然这个时间没有明确的说,但是他贡入燕都和他淡然无求,中间一定有个时间差,或许一年或许两年。

但这一年两年,他为什么没有去见云谷禅师呢?为什么必须在北京呆一年之后,才会到南京见云谷禅师?

因为说实话,他的家乡离南京更近,为什么?因为当时他见了也没用,当时他都坐不住,但北京这一年终日静坐,让他见云谷禅师的机缘就到了,就说别人可能坐不住,袁了凡能坐,别人可能无法得到云谷禅师的真传或教导,他可以,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他没有这个触动去见云谷禅师,现在他有了,这就是知行合一,这就是跟着真我去走。因为你的真我它在为你安排一切,它知道什么时候是你的最佳利益。

这一段就是他和云谷禅师见面了,而且对坐三昼夜不瞑目。现在云谷禅师要开始教他了,就是对坐三昼夜之后,云谷禅师他是这么说的,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云谷开始教他了,这个时候都不用他向老师请教,都不用他说,老师呀,坐了三天了,你教教我吧,不用。

云谷一看这个学生可以教,这个学生根机到了,当然袁了凡不是上等根基,不是像王阳明这样的上等根基,但他至少是个中等根基,也就是说他命中有改命这个剧情,所以可以改的。

如果问,凡人所以不得做圣者。凡人就是凡夫了,凡夫不得做圣者。圣是什么意思?印光大师在那个序言当中也写,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圣人和佛开悟意思是差不多的。凡人不得做圣者,就是凡夫不能做圣人,他不能开悟,就这个意思。

只为妄念相缠耳。只因为他有很多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妄念相缠耳。

之前的课程都在讲,这个物质世界都是念产生的。在空中妙有这堂课里讲过,本体是什么?本体是那个觉,就是那个道。道生一的那个道。

一是什么?一是念。二是什么?二还是念。三是什么?三还是念。念念叠加,三生万物,就成了我们这个大千世界。

好比说那个比喻大海。海平面是很静的,海平面像镜子一样。起一个念,就起波浪了,然后念念叠加,一浪接一浪。

而且海浪还不一样,有的波浪就像细纹一样,有的波浪就比较汹涌一些,还有的就像海啸,像山一样就压过来了,都是念念叠加海浪形式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呈现的就不一样,这个物质世界只是念的叠加,又是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不是你小我的念,你小我的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佛法里讲的三系六出。三系六出都是念。

道生一,这个一是念,二还是念,三还是念,念念叠加,形成了万物。

三系六出。无明业相。无明就起了第一个念。现相转相两个念,两个念在叠加,念念叠加,三生万物,那最后记名子相,相续相等等,六出就出来了,那这个物质世界就产生了,所以这个时候,凡夫就是这么来的。

凡夫怎么来的呢?他不知道这个物质世界是念念叠加,他被这个念给拘限住了,他被这个念给框住了。

他认为这个物质世界就是真的,认为这个墙壁就是真的,认为这个天花板就是真的,他认为这个身体是真的。他不知道这个物质世界是念念的叠加。

就像我们说的身体是原子,原子是能量,能量是什么?到最后科学家也会告诉你能量离不开意念。如果能量离开了意念,那能量将不复存在。能量离不开意念,这也是科学家说的。

所以就告诉你,凡夫和圣人的区别。凡夫有妄念,圣人没有妄念。

什么叫凡夫有妄念?坚固妄想。不怕有念,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很重要。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是说你不能起念,只是你觉,他迟了。凡夫的区别是它坚固妄想

比如说,这就是墙壁,你怎么跟他说,他就是说这就是墙壁。你怎么跟他说,他说这个就是太阳。你怎么跟他说,他说这就是我的身体,这就是我的脸蛋,这就是我的眉毛,这就是我的眼睛,他坚固妄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自己对东西很执着。这个东西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这就是坚固妄想。他只能对我好,他不能对我不好。他必须回我电话,他不能不回我电话。这就是坚固妄想的念。凡夫就是这样的念。

而圣人就没有这样的念,他没有那种说,为什么你必须回我电话,为什么你必须回我信息,他没有这种。他看到这个墙他也不会说,这必须是个墙,他没有这种想法。他就是觉,只是在觉。

觉 这个念让自己高兴,那就继续觉,觉 这个念让自己不高兴,还继续觉。这就是凡夫和圣人的区别。

也就是说凡夫一念坚固妄想,而圣人只是觉这个念,没有妄想和分别,他没有执着和分别。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云谷禅师说,你和我对坐三天三夜不瞑目,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但袁了凡做到了,所以他不改命都不行。

你跟我一块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妄念,何也?袁了凡没有起妄念,正因为他在北京国子监,他对坐三昼夜,他反而把妄念放下了,他反而开始改命了。

这之前都是有妄念的。什么呢?这个孔先生算的准吗?他说我是91石五斗米准吗,可能不准,我得再试试,他会想来想去的,可现在袁了凡不想了,他也不再去验证了。

之前开始怀疑他要验证,这个时候都是妄想,都是坚固妄想,都是执著分别,所以他的命就改不了,可是现在呢,他淡然无求之后,他自己不在起念了,就随波逐流了,他的命反而开始改了,所以说告诉大家,他改命不是碰见云谷禅师之后,是在碰见云谷禅师之前。

只是在碰见之前,他是在无明中改命。就他还不知道原理,他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有很多错误的信念,可是碰见之后,他就明了了。但碰见之前的一年他已经开始改命了,已经开始在无意识当中在开始改命了,我们有些人是在无意识当中造业,他自己都不知道。有的人是在无意识当中给自己改命,他也不知道。很多人是这样的。

所以袁了凡是在无意识当中改命,他不知道。碰见云谷禅师是明了了,所以他对坐三昼夜,他没有起妄念,就是说他淡然无求了。

所以云谷禅师问他,这是什么情况呢?袁了凡就说了。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那云谷禅师一问呢,袁了凡就回答,说什么呢?他说我被孔先生已经把命给算定了,所以说,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既要妄想,亦无可妄想望。

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就是从他16岁一直到他34岁的18年。你就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算你的命算的那么准,那么精细,你验证了18年,你还怀疑吗?换了我,我也不怀疑,没得怀疑了。你验证到34岁,你再有19年就要去世了。你已经用了一半的时间来验证,剩下的一半还要验证吗?那另一半就认命吧,所以袁了凡认命了。荣辱生死皆有定数。

他不是孔先生说了他就是信,他是用了18年来验证,发现一切都如孔先生说的那样,就准的不能再准了,所以就有定数,所以呢,既要妄想,亦无可妄想。就算我有不开心,就算我有想法,也没用啊,就这个意思啦。就是他内在还是不甘心的,肯定是的。

如果你甘心,你就会感觉很好。什么意思?

你现在甘心你的生活吗?问问你自己对情感还有渴望吗?问问你自己对健康对身体还有渴望吗?问问你自己对财富还有渴望吗?问问你自己对人生的其他方面还有渴望吗?如果你还有,你就是还有渴望,你就是不甘心。

袁了凡也是呀,他说我没办法了,就这个意思。就是我有妄想,我有想法,想考进士,我不想只活53岁,我想活更大,我想有后代,有儿子女儿,但我没办法呀。我前面已经验证了,我得不到,就认命了,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这个地方说一下,妄想和渴望是两回事。

这个地方简单说一下,渴望是什么?你没有目标的,没有对象的,你知道吗?渴望是没有目标的,没有对象的,比如说我渴望爱情,这个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渴望,它是没有目标没有对象的,这个叫渴望。

妄想是你明确指定的对象,目标,方式,方法,时间地点,这叫妄想。

渴望,你说渴望爱情,这是渴望。

妄想,我一定要嫁给谁。我一定要找个有钱人,我一定要在25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我一定要这个人怎么怎么爱我,这就叫妄想,这就是区别。

渴望吃饭。我由内而外的渴望吃饭,这个连想都不用想。当你饿三天,前心贴后背的时候,你由内而外的渴望吃饭,这个时候什么都行啊,地瓜也行啊,玉米也行啊,对吧?

但你非说我不行,我饿了,但没有鲍鱼我都不吃,没有海参我就不吃,没有燕窝我就不吃,你这就是妄想,你明白了吗?

这个其实很简单,你都有渴望,但是我们很多人把渴望变成了妄想。这就是妄念相缠。

凡夫不能做圣,就是妄念相缠。

圣人他有渴望,他渴望饮食,可是呢,他吃什么都行,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他不挑。

他渴望爱情,他不去挑剔,他不去指责,他不去筛选,宇宙给我什么样的爱情,我就体验什么样的爱情,就这样的。我不去用我的标准来设定,这就是凡夫和圣人的区别,而我们很多人去到了妄想。其实渴望是可以实现的,妄想就很难了。

所以袁了凡说,想妄想也不行啊,因为我也得不到。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袁了凡说完这个命之后,云谷就哈哈大笑,说,原来你是个凡夫呀。

凡夫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这个命的真相,凡夫就是他不开悟,他不明心,他不明白这个人生的这个真相是什么,就这么个意思,豪杰是什么?我们来用两个词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豪杰吧,有一句话,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这叫豪杰。英雄豪杰。

你到庙里面,都会有个大殿,叫大雄宝殿。为什么叫大雄宝殿,不叫别的宝殿呢?因为佛是大英雄,真正的大英雄,真正的豪杰,这才是真豪杰,也就是云谷禅师说,我待汝是豪杰,你能和我对坐三昼夜不瞑目,我以为你是大丈夫,真豪杰呢,原来只是个凡夫。

大丈夫真豪杰,佛就是这种人。大雄宝殿告诉你,佛是真正的大英雄。

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这个大丈夫指的不是男的,男人。这个大丈夫是顶天立地英雄豪杰,连帝王将相都比不上的,

一说帝王将相,那是人上人,人中龙凤,我们就认为,如果做人做到这个地步,那就是极致了,没人比的上了。

可是这句话告诉你,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什么意思?学佛呀,秦皇汉武学不了,唐宗宋祖学不了,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学不了。

那是什么意思?他还不够大丈夫,理解了吗?就是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呢,他还学不了佛,学佛比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种人,还要厉害的多。这是大丈夫真豪杰呀。

如果你在明心见性,如果你让自己在开悟的过程当中,你就是大丈夫。学佛就是开悟呀。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佛代表的是真理真相。

所以你在学佛,就是在明心见性,就是在开悟,在获得般若智慧,如果你在做这个事情,你就是真的大丈夫,非帝王将相所能比,非帝王将相所能及也。

就是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都比不上你,这就是佛慢不可无呀,我慢不可以有,佛慢不可无,就是这一句话,非帝王将相所能及也。佛就是真相,是宇宙最高的智慧,我慢不可有,就是不要有贪嗔痴慢疑。我慢,我就是比秦皇汉武牛,我就是比成吉思汗牛,那你就是我慢,就是有我慢心在呀,你就成不了佛,你就不可能学佛,但这个告诉你什么才是真豪杰,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再说一个。佛陀有一个尊号,叫调御丈夫。

佛陀是什么?十大尊号,比如说,如来,世尊,这就是尊号。

一般是佛经上,都会讲世尊或者说如来,比如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他讲的就是如来。就是你的真心本来面目。

那现在呢,佛陀还有个尊号,叫调御丈夫。调是调节,御是驾驭。调节驾驭什么?情绪。调节驾驭情绪的,才叫丈夫。

能够调节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才叫大丈夫真豪杰。所以制服己心,强于攻城。

你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情,就是调节自己的情绪啊,驾驭自己的情绪,这种人,他比你这个元帅带着士兵攻下的城池还要厉害。

所以制服己心,强于攻城,是这样的意思,好像这是圣经上的话,所以讲的都是一个。

所以袁了凡刚开始给云谷禅师的感觉,对坐三昼夜不瞑目,还以为这是个大丈夫,真英雄真豪杰,结果一说,原来是个凡夫,所以这里就很有意思了,就是你不要从外在来判断一个人。

什么叫不要从外在来判断一个人?如果你看到袁了凡这种人,你会不会和云谷一样,认为这个是个真豪杰,大丈夫。能坐三天三夜不瞑目,但一说话,原来是个凡夫。

所以一样的。不要看这个人,他能打坐三个小时,五个小时,一天他不说话,你觉得这个人真修为,这个人大丈夫,这个人真豪杰,这人就跟袁了凡一样,假的。

所以有个故事也是这么说的。禅宗,五祖弘忍要传衣钵给慧能和神秀。两人各做一首偈子。然后五祖传位给慧能了。

禅宗也分了南北宗。南宗慧能,北宗神秀。

神秀派弟子到慧能处偷听法门。结果被慧能发现,慧能就问北宗的教法。北宗弟子就说,常指诲大众静坐,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就是神秀教导弟子,静心,不倒禅那种,常坐不卧。卧就是躺着。这个意思就类似于,云谷和袁了凡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但慧能就斥之道,什么?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什么意思呢?

慧能就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这个不是禅,这个是病。

住心观静,就是你在练这个静坐,这个是个病,这个不是禅。禅就是佛,这个不是佛,这个是个病,这是病了,就走火入魔,所以住心观静,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就是每天一天到晚24小时坐着,这不是天理。所以他说什么。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是慧能说的。

比如说,那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一个人,他能长期静坐,他能展示的如如不动,你就会被表象给迷惑。所以你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

就像宗萨仁波切说的,无论他表现的多么的有禅味,穿的一看就是修行人的衣服,或者很端详彬彬有礼,或者一坐显示的自己很庄严,这地方可能给你个假象呀,这个人很有修为。不是的,不是这个人很有修为,他可能很有修为,也可能没有,所以不是从表象来看的,你明白吗?

所以从袁了凡这个故事也充分展现出来了,如果你站在旁边看,你会觉得袁了凡这个人不得了,能跟云谷禅师对坐三昼夜不瞑目,他一定得道了,这个人很厉害。但不是的,我们是读他的传记,我们知道,他自己啥都不是,他自己标准的凡夫一个。

他啥都不是,但他能跟云谷禅师对坐三昼夜,但他的命一点改不了,他的命还是那个,云谷禅师点拨之后,他的命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所以你在生活中如果碰到这种,不要被外表给迷惑,

就像云谷禅师说的,我待汝是豪杰,原来你只是个凡夫。

就算你看到一些修行人,如果他也是,鼻观口,口观心,相貌端庄,谈吐有礼,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好像很和平很静心,你就以为他是豪杰,实际上他可能是个标准的凡夫,他可能也能一坐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五个小时不起身,一坐眼观鼻,鼻观口,口关心好像在那个地方特别的静,王阳明一直在批判这种现象。所以他不是让你流于一种空寂,一种虚寂,一种枯禅。

这是今天的课程,希望也对大家有所帮助。

毎日一解

住心观静,

是病非禅;

长坐拘身,

于理何益?

~六祖

今天的每日一解,六祖的一首偈子。

这个是什么呢?就是六祖坛经上记载的一个故事。

神秀是五祖弘忍的大弟子,如果六祖慧能没有来到五祖的身边,神秀就应该继承衣钵的

但六祖慧能来了,他们之间有一首很经典的关于谁继承五祖衣钵的。怎么?一个偈子。

神秀的是什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不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就做了一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境界就比神秀的高,就被五祖弘忍就传了衣钵。后来禅宗就分了南宗和北宗。

南宗的就是六祖慧能,他在哪里呢?在广东北宗的就是神秀,他在哪里呢?在长安,做了国师。

这个故事是什么呢?

有神秀弟子参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

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常坐不卧。”

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愁骨头,何为立功课。”

就是神秀就派自己的弟子到六祖慧能大师这个地方来偷听法门。结果被六祖慧能发现了。就问神秀的弟子,北宗是怎么教弟子的?弟子说,常教大众住心观静,常坐不卧,就是神秀经常教导弟子,住心观静,常坐不卧。这是神秀的教导。

六祖就说了今天每日一解的这么一段话,什么呢?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神秀天天教你住心观静,教你打坐冥想,现在很多人就在学习这个,冥想静坐,就看谁坐的时间长,腿不麻,腰不酸。六祖说的很清楚,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就是每天坐着,就像袁了凡北京国子监终日静坐,一年不读书。这个是病,不是禅。什么意思?这不是真正的开悟,这不是真正的觉醒。

如果它是,袁了凡就不需要云谷禅师来点拨了。如果它是,袁了凡命就早就可以改的无以复加了。

这个能不能改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但它不能彻底解脱,它不能终极自由。为什么?因为那个只有开悟才能,那个只有般若智慧才可以。

所以六祖就说这个什么是并非,常坐拘身,于理何益。什么意思?

因为神秀教大家长坐不卧,经常坐着不躺着睡觉得躺着。神秀让大家常坐不卧。

就像袁了凡跟云谷禅师,常坐三昼夜,不瞑目,然后六祖说,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就是这跟天理没关系呀,对你的良知没有帮助呀,对你的佛性没有帮助。所以六祖讲的很清楚了。

那什么有帮助?般若智慧有帮助。所以六祖后来说什么?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愁骨头,何为立功课。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你出生就会坐着。你死去必须躺着,死了想坐也不能。

一具愁骨头,何为立功课。这就是不要着相如果着相就会静坐冥想止观等等。这副骨头本来就不是真的,你在它身上练什么呢?身体不是真的,何来立功课。所以干嘛要通过身体长期的静坐,让自己练习不倒禅这种功夫呢,没意义了。

这是六祖慧能的话,跟今天的课程很应景。

希望大家是有意识的改命,而不是无意识的改命。有意识的改命是开悟,无意识的改命就是,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像袁了凡这样的,这样也会改一点,但是不会太多。

改一点什么,比如53岁活到58岁就可能,比如秀才做官,官会比原先大一点,但没有孩子还是没有孩子。只能比原来好一点点,但并不彻底。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有意识的改命,那就是觉,觉醒。

相关文章

  • 解读《了凡四训》12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

  • 解读《了凡四训》

  • 想改变命运的你,可以在这位明朝文人身上找到答案(他亲测有效)

    最近在看《了凡四训》的解读版本。了凡四训是明朝文人袁了凡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了凡先生在书中写了自己改变命运的亲身经...

  • 凡四训《印祖序文》4

    2018710.30了凡四训《印祖序文》4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

  • 解读《了凡四训》41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

  • 解读《了凡四训》39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先...

  • 解读《了凡四训》43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

  • 解读《了凡四训》40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先...

  • 解读《了凡四训》46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

  • 解读《了凡四训》42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了凡四训》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xl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