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读书总是孤独人的孤独事。孤独会让我们变得更冷静,内心也更透彻,更容易从书里清晰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建立起内在的精神秩序。阅读《幸福教师五项修炼》之第一项,有如释负重之感 。从教十五载,最厌恶别人说我“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在我看来,靠脾气大管住学生简直是在耍流氓。

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为人生的烦恼、痛苦,都是从“心”而来的——不是旁人束缚了你,而是“心”束缚了你;不是外界给你的苦,而是“心”让你觉得苦。所以,在禅者看来,心就是道场,心随己在,随时可修,“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进而也可以说,教育,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在学校中,在教室里,在讲台上。那我们首先要修炼的,就应当是一颗柔软的心。
从表面看,修行是为了摆脱外界的束缚,但实质上,就是让一个人不断地增长智慧和善心,不断成为更好的人,并因此有更美好的人生,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培养“求真、向善、向美”的一代代新人。对教师而言,这种修行,除技术和能力层面外,还包括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通过“修正行止”,完成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因此,所谓教育不过就是陪伴和守护学生成长,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正在于此。
教育的本质,就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他们自己去思考怎么做,去探索怎么做更好——点燃,是关键,也是核心。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点燃智慧的火焰,必先唤醒生命的自觉,点燃学生内心的灯盏——对爱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他是否优秀,得过多少荣誉,有多高的声望,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和教育他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需要关心和帮助、需要点化和引领的困难学生。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只是锦上添花,而把落后的孩子教育好,让受伤的孩子得到安慰,却是雪中送炭。这样的安慰和鼓励,这样的挽救和度化,才是教育价值的最好体现。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有同情心并懂得同情孩子。一种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具备最起码的同情心。而在现实里,我们时常看到,总有那样一些老师,经常与学生对立,因学生的某些言语、行为而恼羞成怒,甚至动脚动手。想想我们平时面对的学困生,他们每天把英语听成“外语”,把电流电压、分子原子、函数抛物线,也听成“外语”,甚至把“之乎者也”,都听成“外语”该多么可怜。可他们仍然要做出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仍然要假装虔诚地听我们口若悬河的“念经布道。”每天七八节课,一学期下来多少节课?一年下来多少节课?对他们来说,那些都是“天书”,都是味同嚼蜡的东西,但是他们还得坚持,还得忍耐。
而我们的教育,一味强调质量,强调成绩,所谓教得好,学得好,其最终体现,不过就是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形下,要教育者有同情心,对孩子进行同情教育,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一个人没有同情心,其心肠会是冷硬的;一个社会没有同情心,人与人就会变得冷漠。这样的状况,不会是真正有良知的教育者所愿意看到的。
很多时候,我为学生的处境感到难受和愧疚,但又毫无办法。但至少,我可以同情他们,同情也是力量。我的同情,至少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这世界并非毫无温情……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的同情的确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在这个物质丰盈温情贫瘠的荒凉时代,同情,是我们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福音书”,同情,也是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带给这个残缺世界最好的“福音书”。
体制的桎梏无所不在,除了层出不穷的考试、检查、评估,除了用强力不断威慑、规范和约束外,对教育未能有太多本质的影响和改变——今天的教育,在很多时候,是教师的事情,是教师“一个人的战斗”。教育的现实,沉重而艰难,靠我们单薄的力量去改变,很难,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世界观。这样的时刻,特别需要教师的良心和本分,需要教师对生命的理解和同情,对职业的尊重和承担——灯在心里,我们的力量,也在心里,甚至,只在心里。
很多时候,我们对教育的最大期待,不过就是师生内心的真诚微笑——像一朵朵花一样,绽放在课堂里,绽放在校园中,绽放在彼此最为重要的教育生活里。我一次次怀想起佛祖拈花的情形,怀想起那则温暖可人的公案——佛法也好,教育也罢,其实质都是修心、养心;而心领神会,应该是心灵间最完美的默契,破颜微笑,应该是教育教学中最和谐的篇章。
教育的质地应该是温润、温情的,教育的情怀应该是柔婉、柔软的。有人说,做教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我认为,做教师,最好是豆腐嘴,豆腐心。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心地却应该越来越柔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