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要化被动为主动。
每一次职业选择都是一个拐点,它不会让人一飞冲天,也不至于一念地狱,但它一定是通往未来某个结果中间的一环。
作诗有起承转合,职业生涯也同样如此,每一次变化的时间点,选择新机会的精准度都非常重要。
职业生涯是什么?它太重要了,贯穿人的一生,绝大多数的时间,我们都和我们的事业在一起,于此相比较,家庭,生活,感情其它似乎都变成了人生饼图的一角。职业生涯该如何规划,无论走到了职场的哪一步,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所以,今天我们来讨论职业规划,只讨论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先来看看朋友们选工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都知道作诗有起承转合,职业生涯也有,只不过大家都是人是剧中人,太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扮演好当下自己的角色,而这个角色要演多久,演多好。到了某个时间点,程度点,我是该换个场景,该换个剧本,还是干脆从舞台剧转电影电视剧,换个赛道。看着别人风生水起,自己却总是想突破,却又畏于各种压力,口中说开放着心态接触,到临门一脚,却又开始犹豫徘徊,这通常是离职再选择遇到的第一套难题。
从是否要变化,到变化时怎样挑选,挑选后如果把所有的条件都拿出来,究竟要如何排序,这很快也成了第二套难题。要考虑的因素好多:
行业前景好吗?
竞对排名如何?这家公司有核心竞争力吗?
和直线老板有没有化学反应?他/她在这里的稳定性会怎样?
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实际工作中会和面试时承诺的一样吗?
前任的离职原因是什么?我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吗?
公司的整体文化如何?我对和我一起工作的人真的有要求的。
所属团队和其它部门建立信任了吗?
有没有很多的前同事在新公司?
离职率高吗,出差多吗,加班多吗?
有上升空间吗?
上市可能性大吗?可能会财务自由吗?
……林林总总,太难一言以蔽之。无论什么样的机会,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最后再问,你真的考虑好了吗?哈哈,估计铁人也要迟疑三分吧。要是再把车贷房贷,生育教育,老人赡养都考虑进去……喔,困局哦。
前些日子,和一位朋友的朋友聊天。姑娘30出头,为人谦虚温和,形象清秀,履历漂亮,十多年大型知名外企的工作经验,现在在一家小而美的美资公司工作。沟通中,向我表明她向往互联网行业已久,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现在也在接触着几家行业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和直线老板已经聊过,觉得接触下来整体的chemistry不错,但心中还是顾虑重重。总结起来有几点。第一,她的孩子尚小,如果工作强度骤然变大,虽说也可以请人帮她,但陪伴宝宝的时间就变短了;第二,这家公司虽然在挑选人才上不是很看重对方之前是否有互联网经验,但听说离职率非常高,有很多人入职不到三个月就离开了,担心自己在文化上融入不了。第三,和这个直线老板聊的再好,也担心他会不会很快离开。我和她分析了很多,从我对这位直线老板的印象,到对公司业务的分析,团队文化的解读,几个知名大厂HR团队的工作特色的比对。但我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知识,只能做参考,她心中的顾虑不是我能解决的,也不是任何人能帮她去坚定。最了解自己的人,永远是自己,在哪个阶段最想要的是什么,只有这个人自己知道。能为这个最想要的东西,愿意付出多少,有多大的动力去做出行动,也只有自己清楚。
从小编的经验看,最终换工作的人,90%都是被动离开,也就是被某种压力逼到了不得不离开,不得不选择的境地。但一旦到了不得不的境地,情绪变差了,心态失衡了,视野也随之变得狭隘,这种时候无论是直接选择放弃,还是选择下一步,后悔率非常高。但总有那10%的人,他们坚定,他们主动,他们愿意接受可能选错的机会成本,同时非常清楚,自己在哪里,要走向哪里。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例子。
L是小编认识的年纪轻轻就做到HRVP的成功典范之一。早年的外资背景,每一段经历在内容上没有太多重复,每一次变化在工作负责范围以及业务领域跨度上都有提升。最近两年进入民营企业,也有阵痛期,但度过之后,进入更大平台,初期依旧负责人力资源工作,最近半年已经成功接管了整个公司的运营团队。据他讲,他最终的发展轨迹是希望最终能全盘接手业务。第一次见面,我就问他,作为Fast Flyer, 是什么能够让他在绝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中高层盘桓寻找上升之路的时候,他就已经走到了VP的位置。他讲,因为他非常清楚他在每一段工作中到底要的是什么。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再围绕着这个核心整理已有的资源,在每一次遇到困难心理有起伏时,都想想这个核心,就会发现很多的选择没有那么难,很多的人和事情也没有那么难摆平。想着自己的真心所求和主要矛盾,心态渐渐就平了。心平了,情绪让位于思考,这个时候经验和能力才能开始发挥它的作用。
还有一位VP,她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平均每3年要换一次机会,每一次换的环境都要是对自己的某个方面要有所挑战,或有所进益。聊天中得知,她最担心的是自身的停滞,每次在一家公司她一旦发现自己进入了舒适区,就快尽快打破这种惯性。或者是换个难点攻克,或者是换个企业。每加入一家新的公司之前,她都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最需要弥补的短板在哪里,早年会聚焦在Title, 工作职责,团队规模,平台背景这些明确性指标。而近两次的改变,第一次她把目标定位在如何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业务,所以,她选择去境外工作,接受了一家中型外资看亚太区人力资源工作的机会。最近的一次,她回国后,又进入了一家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做HRVP。“初期对业务的不了解,文化冲突,和业务沟通有障碍,同时也没有什么时间留给你去适应,这些都是问题。但每次我都和自己说,这不就是互联网行业吗?”
聊到这里,我们再谈回开篇说的选机会面临的两套难题,有人会觉得步步艰难,满眼纠结,只因为自身没有一定之规,想要的太多,怕的也太多。每一次职业选择都是一个拐点,它不会让人一飞冲天,也不至于一念地狱,但它一定是未来某个结果中间的一环。一首好诗,起承转合每一个部分都要有气有力,一个好的职业未来,每一个拐点都需要选择时清醒从容,选择后果决坚持。选择,其实弄清楚一个问题足矣。
所以,朋友们在选择时请问问自己,在这个阶段,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是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其它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哪些是框架支撑?哪些是可预见的困难?支撑有多可靠?困难有多可控?最重要的问题,你想象的主要矛盾,你认为你这个阶段最想要的,真的是你最需要的东西吗?
工作的最初10年,显性的竞争力指标非常好把握,但是工作到了10到20年,上升的激越期,对职业发展阶段核心矛盾的把控变的格外重要。而这个核心矛盾,每个人不尽相同,性格,心态,成长环境,应激反应,家庭这些都可能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绕不开的瓶颈,也可能随时成为下一个你需要自我磨砺才能解决的核心矛盾。核心矛盾到底是什么,这需要自我觉知,而自我觉知又是一个大的话题。今天先聊到这里,剩下的小编会在后面的系列文章里陆续去讨论。
无论何时,主动的思考总不会错。谨以此文,送给选择时感到迷茫的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