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班主任:
大家上午好!我们都是一线班主任,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为什么社会越发达了,我们吃的好了,穿的好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多了呢?
大家来看,这两个人,左边的这个是00后,代表着孩子,这边这个是70后,代表着大人,咱们看看在下列几个情景中,哪一个人容易产生喜悦的心情。
1.一个寒冷的天气,你放学回家,妈妈做了一盘红烧肉。
2.你家买了一辆自行车。
3.你爸用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收音机。
4.过年了,妈妈挑灯夜战给你做了一件新衣服。
5.冬天下雪了,你妈给你做了一双新棉鞋。
大家看,在这五种情景中,70后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也就是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比物质丰盛的年代,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是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上的苦不多了,然而人们精神上的苦才刚刚开始。南怀瑾说:十九世纪威胁人类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精神病。放眼世界,如今一部分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异化,没有理想,没有自我,没有情感,只能依赖手机和游戏,无聊,孤独,寂寞和空虚。
这几年陆陆续续地接触一些青少年儿童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当我这两样东西都接触之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对心理学是有些排斥的,就上一次在职专培训心理健康老师的时候,我还觉得花这么多时间解决心理的问题,还不如花时间去宣传家庭教育,不让这些问题出现。与其在下游抗洪救灾不如在上游植树造林。后来在个人成长工作坊的课堂上,我看心理老师给一个孩子做疗愈,从开始的时候那个孩子哭的喘不上气来,那是一个17岁的男孩子,他的家庭极其复杂,他的母亲是个小三,亲生父亲是个有家庭的男人,他记忆中没有见过亲身父亲。他的养育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有家庭的男人,虽然也给了他一定的爱,但在这样一个畸形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理有很多的创伤。叛逆,不愿意上学。母亲送他来到心理老师身边,刚开始的对话中,他哭的几乎背过气去,老师用了一个小时的疏导,这个男孩子开始笑了,最后和其他孩子一起跳起了舞蹈。这个令人震撼的个案改变了我的认知:植树造林是重要的事情,抗洪救灾确实紧急的事情,面对一个个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我们做点事情是很有必要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一样,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学的生活化
所以,我们要接纳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现实。甚至我们要做好以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的现实。美国电影《战马》讲述的是一匹马受了惊吓,它的主人带着它远赴草原,寻求能为马做心理治疗的驯马师。人家都能为马做心理治疗,我们也应该接纳为孩子做心理治疗的现实。接纳是我们关爱这类孩子的第一步。
一个抑郁症的孩子,有自残的倾向,在他伤心难过的时候,总是化划自己的胳膊,他的爸爸就很不理解:我那么辛苦,工作压力那么大,我都没抑郁,你有啥理由抑郁?另一个抑郁症的孩子说,初中班主任发现他划手臂,有的说,爸妈都在,你有啥想不开的?有的说:别人都没事,就你事多!听完这些老师的话,我的抑郁症更严重了。直到高中,那个班主任偶尔看到我的手臂,拉着我的手,一脸心疼地问:傻孩子,疼不疼啊?你怎么这么傻啊?看着老师心疼的表情,我觉得心里好温暖,以后再想自残的时候,想到老师心疼的眼神,有时我也会默默放下小刀。
当一个班主任接纳了孩子这种现状,他就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平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就不会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就会关注到孩子的心情。当你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普通班主任不会疏导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做到倾听和共情就好了。
如何倾听?首先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再教室内或者教室门口,说说就可以了。但心理问题往往几分钟根本说不好,不适合在这些地方说,几分钟也说不完,我们可以找一个安静一点的环境,教室门口人来人往不可以,办公室有其他老师也不可以。我最常用的地方是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工作室,或者操场,陪着孩子一圈一圈地散步,氛围轻松,孩子很容易打开心扉。他说的时候,我们不打断,不评价,就安静而专注地倾听,偶尔做一些引导,以便孩子说出更多的东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先共情孩子。比如孩子说,同桌的说话方式伤害了他,其实是他自己敏感又脆弱,但你不能直接说他的问题。你可以这样说:这的确够让人伤心的,要是我也会难过的。这样孩子就觉得他是被老师理解的,和老师的心里距离一下子近了很多,接下来你再做引导的时候,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有一天,我正在吃午饭,班里的一个女孩悄悄到我身边说:老师,你吃过饭,把我同桌带心理咨询室去吧。她最近总是哭。我问她知道原因吗,她说好像是爸爸总是批评她。午饭后,辅导老师进班了,我走到那个女孩身边说:晶晶,来给我帮个忙。我现在不会说:晶晶出来一下。因为同学们会觉得要么是她犯了错误,要挨批评,要么是有心理问题,老师要给她谈话。我不会让同学们这样觉得,我就是让同学们知道我想让她帮我一个忙,因为我的确经常找我们班孩子帮忙,他们也很喜欢给我帮忙。
我带着她来到心理咨询室,让她坐下。然后说:陪老师聊会儿天,我看你最近总是不开心,是碰到什么事了吗?孩子还没开始说话,泪已经出来了。她说:爸爸最近总是光说我,什么事都说我。我就一边听,一边给她递纸,一边引导她往深层次去说。原来他爸妈在她五岁时离婚,她跟着爸爸,随爷爷奶奶生活,后来奶奶生病,去上海找爸爸看病,她开始来到城区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已经再婚,并有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中途来到妈妈家,爸爸也很少给抚养费,新爸爸是有意见的。因为他们家还是经济条件不好,房子还是租的,妈妈又没有正式工作,新爸爸养三个孩子,经济压力大,自然就对这个不是亲生的孩子有意见,过来过去都要说几句,也会给妈妈生气。她之前还能忍受,天天去上学,在家时间少。上学期疫情在家几个月,天天处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新爸爸无休止的指责,她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她边抽泣边述说这些,我听得也要落泪,并且说,听着我也很难过,你好坚强,要是我估计没有你坚强。我用这样的方式共情到孩子,接下来我俩探讨回到爸爸身边有可能吗?没有可能,爸爸自己都顾不了,怎么会顾孩子。既然还要留在妈妈身边,我就按这个途径来调整孩子的心态。
旧的模式不能用了,新的模式还没学会。我们的爱把我们爱的孩子推向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