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到过一条内容,讲的是独立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主体性。
没有主体性的表现是“我感到被冒犯了,但他可能不是那个意思”,有主体性的表现是“他可能不是那个意思,但我感到被冒犯了”;
没有主体性的表现是“被忽视的感觉好难受,但他确实挺忙的”,有主体性的表现是“他确实挺忙的,但我被忽视真的好难受”;
没有主体性的表现是“过度的关心让我很窒息,但他们也是为我好”,有主体性的表现是“他们虽然是为了我好,但过度的关心真的让我好窒息”。
看完这个内容之后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但是对于这个我有更多的理解。我觉得有主体性和没有主体性都可以独立,比如说:
“我感觉到被冒犯了,但他可能不是那个意思”,这个想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不因为自己的感受而觉得别人故意伤害自己,因此而更注重于觉察自己的感受变化,更了解自己,而不是总觉得自己在被害。
“他可能不是那个意思,但我感觉到被冒犯了”,这个想法可以让我们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因为别人不是故意的,就忽略自己的感受,因此而远离这个人。
“被忽视的感觉好难受,但他确实最近挺忙的”,这个想法可以让我们因为别人不是故意的,所以更多去想,为什么别人不是故意的,我却还是感受到了被忽视,我缺失了什么是我没发现的?然后努力探索,发现之后,我变得更完整了。
“他最近挺忙的,但我确实被忽视了”,这个想法可以让我们不因为他人的客观事实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感受存在,尊重其合理性,所以要去找点让自己快乐的事做,或和对方沟通,这个想法增强了对外解决事情的动力。
“过度的关心让我好窒息,但他们也是为了我好”,这个想法可以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成因、心理模式,因此而理解众生之苦,不因为别人没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爱自己而自怜自卑,学习用交际去平衡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他们是为了我好,但过度的关心让我好窒息”,这个想法可以让我们不因为别人的发心为善,就强迫自己接受不喜欢的东西,但因为尊重自己的感受,从而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我想要你们怎样对我好”,促进自己去有效传达需求的意愿。
所以比起没有主体性,我更愿意称之为放下主体性,放下主体性让我们向内觉察,拿起主体性让我们向外改变。
但也有另外一个版本:
“我感觉到被冒犯了,但他可能不是那个意思”那我忍忍吧;“他可能不是那个意思,但我感觉到被冒犯了”所以他就该死。
“被忽视的感觉好难受,但他确实最近挺忙的”,那我不要这么矫情吧;“他最近挺忙的,但我确实被忽视了”所以都是他的问题。
“过度的关心让我好窒息,但他们也是为了我好”那我就努力接受吧;“他们是为了我好,但过度的关心让我好窒息”所以以后我要断绝这帮人往来。
这种就属于过度对自己苛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体性,或者过度对自己溺爱而强化了主体性,这两种状态都是不利于自身成长与发展的。
所以拿起主体性和放下主体性都可以,甚至可以在这之间切换,不是一定要强调主体性才叫独立,而是你无论拿不拿起主体性,都有一个让自己幸福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