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下岗潮,母亲有一个同事转行做了保险,从那个时候起,母亲一直在那个阿姨手里买保险。
不是没被坑过,第一次发现是在几年前,有一次陪母亲参加对方公司答谢老客户活动,让我们把以前买的保险带上,当时还纳闷,其实去了才知道是让把旧保险升级。
因为营销性质太浓,无聊之下开始翻看保险合同。结果发现母亲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份终身险,实际只保障到80岁。会后问那个阿姨,结果她说保到80岁也差不多就是终身了吧(不曾知道原来保险业务员也有预知别人寿命的能力,哎)。
自此留了个心眼,跟母亲讲不要太相信这个朋友的话。母亲却觉得大家都20多年的关系,而且对方在保险公司待了这么多年,不会太坑。
去年,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让他们买重疾险,不是没有其他朋友推荐,不是没有保险条款比他们更优惠的险种。即使再三让母亲去其他保险公司问问,她还是坚定的在那个阿姨手里买了保险。当然,母亲也长了教训,让我在家一起听。结果听讲解的时候就发现,她跟挤牙膏一样,话说不全。尤其是附带医疗险的地方,我问了不少问题,问过才给解答。包括医疗险保哪些,主险交完了,附险还保障吗?等等。
后来发现,即使你问的问题,她也没回答全。
问题就出在附加医疗险上。当时明明说的是医疗险保多少种重疾,多少种轻症。
最近母亲住院找她,结果她说我们的附加医疗险只保障重疾,小病超过10000才给报,因为我们没有再加200多块买小病的医疗险。我们只加了800多块买了重疾医疗附加。
我跟母亲和她争论,她说保单上写了,是我们自己不加的那200多块。5、6千都出了,我省那200块,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结果双方各执一词,她说跟我们说过附加险分等级,我们则说根本没听她讲过。
事后想想,自己太蠢,即使先交钱,事后怎么能不仔细看合同呢。无奈之下,只能去保险公司投诉了她。跟母亲讨论合同问题,母亲说这么多年在她手里买保险从来没看过合同,一看合同就头晕,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她根本没说过附加险有分级的。
我刚刚跟母亲发了条微信,法治社会,以后做事多留证据,有些朋友关系不是那么可靠的。
发完之后特别难受。我们这辈人,其实已经适应了凡事留证据的工作和处事模式。工作相关内容,再简单也发邮件给客户,减少电话争论,项目中每一阶段都保留客户回函,就怕哪天扯皮。话说的再漂亮,书面上的内容都是斟酌再斟酌的。
可父母那一辈都是在人情往来中长大的,今天买了特别好的韭菜给邻居一把,结果邻居包了韭菜盒子送过来。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越来越少,尤其刚毕业连自己都养着困难的时候,特别害怕五一、十一收到婚礼请柬,那个时候,人情往来似乎成了一种负担。即使日子好过的时候,有些人情往来也成了一种任务。那种单纯的小美好太难得了。
当我告诉母亲学会对20年的朋友留个心眼时,我突然觉得有些悲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