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国“氢弹之父”于敏与世长辞。
今天,我下载了2015年的一期《影响》,与学生一起通过这期节目,粗略了解于敏的一生。
看完这期节目,我想用八个字来定义我眼中的于敏——大师之才,赤子之心。
大师之才,不必多说,于老的成就已经向世人昭示得明明白白。
至于赤子之心,要从他的转专业转行说起。
1945年8月6日,“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心脏,原子裂变的巨大火球,像是魔鬼一样在广岛上空翻滚,波及之处,灰飞烟灭!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被投放原子弹之后的日本广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1946年,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
这一次转专业,只为了科学救国。一颗赤子之心,可昭日月。
后来,于敏到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
而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崭露头角的时候,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
时年34岁的于敏,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春秋,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的关键时刻,组织上却让他转行,突如其来的决定,令他始料不及。
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1951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1961年,他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这意味着他不仅要离开研究了多年的学术领域,而且需要隐姓埋名,长年在外奔波!
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砂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零下30℃,道路冻得像搓板……
但是,艰苦的环境并不曾让于敏退缩。在没有技术支持,没有理论支撑的情况下,在简陋的条件下,他带领自己的团队,自力更生,天天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里。
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于敏从一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国产土专家1号”,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于敏说:“一个现代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而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我要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这是一个甘愿抹掉姓名的男人对他的祖国,说出的最动人的情话。
2014年,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坐在轮椅上的于敏,华发稀疏 , 略有驼背,满脸谦逊慈祥。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于敏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这就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一个有大师之才,又有赤子之心的重量级科学家。他种下的苹果树,可以为种花家的小兔子遮风挡雨了。
在现在这个“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时代,在于敏去世的昨天,热搜上还在热闹着娱乐八卦。
但是,我希望让我的学生深深记住他们,因为,我们的岁月静好,是他们负重前行换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