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我再次担任校本课程——启航文学社的指导教师,因为之前两年的经验,所以心里是五味杂陈。不像有些课程可以挑选合适的孩子,我们的课程是被挑选的一方。有的学生错认为文学社是写作文的地方,唯恐避之不及。除了我留下的几个嫡系弟子,很多都是“无处可去”的孩子懵懂地“选择”了文学社,资质可想而知。如果文学社肩负为校刊培养小作者的任务,我们恐怕难当此重任。怎么让这一年的周五下午成为我们“启航人”享受的一下午而不是忍受的一下午,我着实费了点小心思,初步订了个小计划,并试探性地尝试了两节课。
文学,听上去挺高大上,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其实它也很接地气,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本学期,我想和孩子们聊聊他们经常读的书,喜欢的作家,写写想写的东西。在诗文中看山看水看世界,一路书香一路歌。
第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近苏轼》。选择苏轼,是因为前段时间突然着迷于他,拜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引发了自己许多感想。后来才知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结合几张简单的幻灯片,全凭自己一张嘴,给孩子们讲苏轼的成长,以及和他并称“三苏”的父亲和弟弟;讲他的宦海沉浮,因为一心为民的正直而先后被新派旧派所排挤打压;讲他诗词的创作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原本我是忐忑的,四五年级的孩子愿意听吗?能听懂吗?看着他们聚精会神的小眼睛,我放下心来,越讲越嗨。终于不用像在语文课堂上一样,“假惺惺”的拓展却摆脱不了对所谓考点的揣测。这样的课可以自由地呼吸,孩子们也不用费劲心思去记,他们记住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压根没记住多少,却看到了另一番世界。所以,我愿意为他们打开这样一扇扇窗。
第二节课,因为学校网络断了,需要的资源没法播放,暂时调整了安排,把读书交流会临时调到了这节课。孩子们平时都在读书,所以也不需要事先安排。我们的读书交流会就简简单单的开始了。五四班的刘家良同学这次真是让我刮目相看,这个孩子去年就在我的小组,这学期的第一节课又见到了他,我当时还暗暗叫苦。他是很“活跃”的孩子。这节课他依然很活跃,只不过这次活跃在正地方了。他频频上台跟大家分享他读的书,看来阅读量不小,表达能力也不错,讲得头头是道。其他同学在分享时,他还时不时地纠正或补充。这节课,他的出镜率最高,是名副其实的主角。

我们班的司博扬同学也是个机灵孩子,看书不少,多次上台分享。他分享的《大林和小林》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

我给孩子们讲我小时候也喜欢看《大林和小林》。因为那时候《当代小学生》连载了这本书,我就一期一期的期待着。我又跟孩子们说起《宝葫芦的秘密》,过去快二十年了,书的内容我忘的差不多了,但是读那本书时的感受记忆犹新。我们的读书交流会也没什么流程,说到哪儿讲到哪儿。


孩子们分享的书很多也是我小时候喜欢读的,我们就一起交流,你一言我一语,不用举手,平时上课就怕这样,但是很奇怪这次我们一点也不乱。不发言的也没出离其外,反而听得很认真。不知谁说到《三毛流浪记》,我们又开始说三毛,说他的好笑,说他的可怜。然后我又给孩子们讲喜剧,想到前段时间去世的表演艺术家严顺开先生,讲他演的小人物,让人笑中带泪。
经典作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于我,他们不再是调皮的孩子;于他们,我不再是威严的老师。我们只是谈论着共同话题的同伴。此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显现了。
本学期的启航文学社就这样启航了,除了课后我有点口干舌燥,暂时没毛病。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且行且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