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浮生六记》读后感(D-2023/3/10 part 1)

《浮生六记》读后感(D-2023/3/10 part 1)

作者: 霜霂光阴 | 来源:发表于2023-03-09 23:45 被阅读0次

大学里关系最要好的朋友离职了,他到苏州去参观,这一次旅行让他终生难忘。

他不止一次和我说过《浮生六记》这本经典带给他的意义,这真是能影响他一辈子的好书。

其实这种去拜访心中最美丽的风景的信念,非常像受到《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影响的诸多西方探险者的无畏冒险精神。

王尔德曾说:“世上有两出悲剧,一是未得到,念念不忘;二是得到了,不过如此。”

也许他去到了那里之后,见识了曼妙的风景,在面对如今失业大潮的巨大下,可以得到一些心灵的抚慰。但客观来说,这种抚慰只能是心灵鸡汤式的,浪漫之余,还是得面临残酷的现实,面临生计的压力。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之中,带着十分鲜明的颓废主义色彩,这让我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绘画天才拉斐尔的巨作《雅典学院》中横卧楼梯的犬儒主义代表人物狄奥根尼。

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集体的迷惘与禁锢,让人本性的爱意无法自然伸展,于是只得用无尽的肉体之欢来填充。这其中之意,多多少少,也带有一些王尔德的味道。

《黄金时代》这部前卫的作品,一度被封禁了很多年,现在才绽放了思想的光辉,为人们所知。我相信,王小波,一定有与战后japan作家一样,曾经有无比深刻的体验与思考。

在我的心目中,王小波是一位非常前卫与独特的作家,他仿佛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信条,一个特殊的精神印记。或许这就是李银河先生真正推崇他的原因。

很多读者读了王小波的著作之后,都有这样一种感触,即互相询问是否读懂过王小波,能读懂,就是志同道合的文友,读不懂,那就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路人。

李银河先生对于小波的评价是:“自由的骑士,浪漫的吟游诗人”,我想这样的评价是十分精准的。

而在我的印象中,作家陈阿咪也曾在作品《爆款写作》中提到:“我一直学习张爱玲的文风,以至于朋友们都说,我的文一直有张爱玲的味道。”

似乎也有很多人都在说张爱玲是一个极度阴郁的作家,冰冷到让人可怕,她的作品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都深刻揭示了旧时代女性的苦难,她太冷静,太无情,以至于到了让人害怕的程度。她对于爱情的论断,太可怕,太直白,以至于让人无法接受。比如:“生命是一席袍,上面爬满了蚤子。”再如:“在你眼里,婚姻不过是长期的卖淫。”

人们常说:“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张爱玲。”这句话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在对《傲慢与偏见》的诸多评价中,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对于简·贾斯汀太理性,理智实在过了头的批评。

在以前的许多人们的评价中,冰心的名气实在不值一提,很多人都只爱读张爱玲的文字,因为在她的作品里她们看见了她们自己的命运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或许这真的和作家自身的遭遇有关系,冰心的生活太幸福,不如张爱玲曲折,自然写不出多么深刻的作品。甜美的作品不会富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几乎成了人们共同的评价标准。

对于冰心的批评真的太多太多。对于《繁星》、《春水》。比如作家梁实秋就曾说:“我读冰心诗,最大的失望便是她完全袭受了女流作家之短,而几无女流作家之长。我从《繁星》与《春水》里认识的冰心女士,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的诗人。

《繁星》《春水》这种体裁,在诗国里面,终归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样也许是最容易做的,把捉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诗意,选几个美丽的字句调度一番,便成一首,旬积月聚的便成一集。这是一种最易偷懒的诗体,一种最不该流为风尚的诗体。

《繁星》《春水》又有一个缺点,便是句法太近于散文的。

总结一句: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宜于诗;《繁星》《春水》的体裁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 ”

相比之下,尽管徐志摩一再被骂为渣男,但他却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备受赞誉。高中时,我便知晓“新月派”曾引起了文坛剧烈的震动。

另外,由于冰心喜欢徐志摩,嫉妒林徽因,以至于又引来了一大批非议。在《太太的客厅》这篇小说中,其中的女主角就充斥了林徽因的影子。

冰心笔下的那个太太,是十分令人唾弃的,因为书中的太太总是在家里搞沙龙聚会,出入于各种男人之间,是个典型的“交际花”。

书中的太太有个养女名叫彬彬,而林徽因有个女儿名叫冰冰,此外书中还有一个诗人,与现实中的徐志摩也颇为相似。这些都引发了来当时人们的热议。

林徽因读到冰心的这篇小说后,反应可想而知,据说为了与冰心绝交,她还特意从山西给冰心寄过去了一坛醋。

意在讽刺冰心这般做,其实是因为嫉妒自己而醋意大发。

这些恶意的评价,都让冰心的名气跌落谷底。

我写下这样多的文字,其实都是为了说明主题,即《浮生六记》太过于浪漫,和冰心确有相似之处。

我相信所有的作家都会如此,狄更斯在早年的作品中,主角还会拥有某种幸运,最终击败坏人,赢得人生的幸福。(如《雾都孤儿》)但越往后期的作品,就越来越写实,越来越富于批判现实主义。

作为灵魂写手,敏锐的观察者,狄更斯看到了英国社会中潜藏的矛盾愈演愈烈,整个社会弊病丛生。在《双城记》中,他明确警告世人警惕危险的发生,并大胆预言,法国这场革命的熊熊烈火,终将要在英国燃烧起来。

可能是我喜欢读历史的缘故,《康熙王朝》、《乾隆王朝》、《坐天下》、《嘉庆·滑落曲线》、《和珅传·双面诡臣》、《饥饿的盛世·乾隆王朝的得与失》、《极简中国史》等这些书或多或少我有涉及到。

另外由于我是文科出身的缘故,加之由于近年来我系统学习了马哲,对于清朝的历史比较了解等因素,我对于《浮生六记》创作的时代背景颇有了解。

清王朝是中国最鼎盛的封建王朝,而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盛世之最,即便如此,它亦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乾隆晚年,帝国衰败之势已经初见端倪。嘉庆皇帝几乎是看着国力的滑落曲线而无能为力。

而沈复本人呢?对于当时社会激烈的阶级矛盾毫无了解。他比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室贵胄也强不了多少。

这一片被粉饰的太平,不知有何可以被迷恋。这天朝上国的一枕黄粱的迷梦,竟然在富庶的苏州没有被戳破。

按理说,江南之地,藏书颇丰,沈复应当对于社会现实有足够的了解。可是他既不热衷于学习,也不热衷于功名,只沉溺在卿卿我我的幻梦中,或许这就是他后续悲苦的源头吧。

王阳明十多岁时便说天下第一等大事是做圣贤,他四处拜访大哲,还去北方边塞打探敌情。

霍去病21岁时便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勒石燕然。功冠三军,因而被封冠军侯。

对于社会人生与现实状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或许这就是大师作家与顶尖作家的分水岭吧。

所以,在烟花柳巷之地的柳七名气远远比不上写出三吏三别的杜工部。

这又让我不得不想起了赵铁林的《她们》,这部描绘风尘女子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篇推荐序——《浮世之绘》,里面提到了:“从一定层面上看,或许中华文化原本是一种世俗的文化,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女子们,那种不甘于宿命,对于财富的追求,勇于挣扎的品质,正是苦难群众的缩影。”

赵铁林只能客观叙述这些风尘女子悲哀的宿命,却根本找不到她们宿命悲哀的原因,或许这是因为他并没有对社会人生产生深刻认知所致。

《她们》这本书,描述的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去到海南省的风尘女子的故事。由于我在海南呆了五年之久,所以我渐渐读懂了这本书作者想要说明的观点。

不过在海南这么潮湿的地方生活久了,离开之时还是会被打上深深的烙印。

人不能改变环境,环境却能深深影响人。我不得不涂抹脸霜,甚至用上了加湿器。我也越来越喜欢清淡饮食,爱喝椰奶,喜爱大海的清爽,不喜调料,以至于吃一次重庆火锅都会让我难受许久,因为那种沉闷的火锅味一直会残留在身。

幻想总是美好的,谁能想到我之前总是幻想天府之国有多么美好呢?或许我去了那里也只是梦碎了,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而已。

我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正像王尔德所说的那样得到了不过如此。

在我阅读《浮生六记》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帝国的放纵与奢华,不思进取与夜郎自大的缩影,那就是沈复笔尖的文字,那是那时候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

写了这么多的文字,终于到了结尾的时候。

这就是我读了这本《浮生六记》的第一部分而产生的头脑风暴,也是我真正想和我朋友说的事。

但是我也不想戳破他美好的梦境,很多事都是这样,唯有旁观者清。

我们不会在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遇见最美的人,我们只会在那里看到梦的碎片伴随泪水洒落心田,浮华光影掠过之后,剩下的便是残酷而骨感的现实。

写到这里,想用我很喜欢的康德的那段话作为结尾。

“道德,原本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学问,道德是教导我们,如何使我们无愧于已经拥有的幸福的学问。”

在这个似乎每个节日都必须放纵的今天,越来越少的人能真正看清生活的真相。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各种各样新潮的思想出现各领风骚,但,真理,却往往只是老套的。

有时候,人们会认为读书无用,但纯粹的思想只来源于深沉的经典。

撒切尔夫人总是说:“一个只会生产电视机而从无生产思想的国家,永远不能称得上一个强国。”

联想到过去的经历,总是在希望,绝望,再被迫给予一点希望,再度绝望的过程中循环,无尽的痛苦伴随着我。

八个月的独居生活,我发现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都是无法战胜铁与血与火的。

我还是觉得,应当将文学的爱情与现实的爱情区分开来,不混淆为好。

贫穷而有思想的人,也不必要故作深沉,附庸文雅。

这段经历,既是青春,也是愚蠢。

小时候的犯的错,我们可以说是可爱,可我们不能一辈子懵懂可爱,在成人看来,那就是愚蠢了。

因为除了爱情,还有责任,还有生存,还有一系沉重的东西,比如彩礼,人情世故,世俗的压力。

在听喜马拉雅上曾仕强老师的《易经》过程中,我也感觉到自己成长了太多,以上不少的体会都是听课以后才得到的。

其实,儒家并没有彻底否认孩童的天真,我是学教育的,王阳明等很多教育家都推崇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天性。但是作为社会性的人,尤其是男人,必须有足够的担当与责任,眼光与格局。

霸业与王权、征伐与铁血的历史,这是一个成熟的人必须要懂的东西。

与之相比,儿女情长,又算得了什么。

我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的课程,可以这么说,这种也算是情商税,比如孟非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所大学。

但是我听了很多心理疗愈课程,尤其是从周小宽老师的心理课,我知道了,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滋养我们自己,就像昨天和朋友谈到的昆仑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

坏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否定自己,越来越敏感,不相信自己,让自己的心理能量很低,无法处理更多的事情,被焦虑彻底压垮。

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所以我们一辈子都需要成长,发出思想的微光。

人最大的智慧在于知晓自己的无知,那是一段痛苦的感情,我也不想再去回忆起来。

那时候读书太少,眼界太窄,懂的知识太少,也从来不懂她人的需求与想法。

我有时很痛恨那样的自己,这才是我拼命超越昨天自己的真正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浮生六记》读后感(D-2023/3/10 part 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mz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