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22.农历冬月十六,戊戌狗年冬至。这一天,冬藏气极,阳气始至。在阴盛而阳初萌的节日,理应大家一起呵护,以静气养之,共同成就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冬至适宜缅怀,适宜郊游。
冬至这天,我的伴儿雨如烟约了她的群友,带上我去看“远山有窑”。

之前,她给我看过秋阳原创的题为“远山有窑的”美篇app,图文并茂,说一个叫刘中华的师傅,从16岁制陶至今已快50年,从最开始一年十几窑的热闹红火到后来零星两窑的苟延残喘。他亲手建起这座窑,看着它辉煌,也陪着它日渐衰落,后来在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田琦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在这里注入文化,办农家乐的故事。

由北碚至大学城之间,有个叫石碾桥的公交站,下车后,走一段乡间小道,爬一段竹林山坡,应该是在缙云山脉某处,途径了两间茅草亭,就看见山坡上的窑了。沿途风光很美,老土窑已被新建筑包装,很有现代的时尚范儿,基地布局规整有序,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所在。








找到另一位刘师傅,自我介绍是刘老板的弟弟,这位弟弟也在正在忙着教游客玩泥巴,怎么样把泥巴玩成器物,又怎么样在亲手制作的器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我问刘师傅,做一个你手上这个酒壶般大小的器物要多少钱,刘师傅说40元。我说,不上窑烧制,只做器物的泥胚形状呢,他说,不要钱,你拿走。我纳闷,拿下山还能成型吗,一滩烂泥,拿回去干嘛?等器物风干成型,岂不要在半山腰住上两天?

看到墙上的陈列品,忽然明白了,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对刘中华师傅启发帮助,绝不是包装山坡上的旧土窑这么简单,除了旧址改造,文化注入传统手艺之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手艺经营方式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型。
虽然我与与刘师傅没说上几句话,但通过所见,看到游客家长与孩子们互动,寓教于乐,我领悟到所谓文化教育不一定在课堂上,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匠心无言”尤其重要。
跑这一趟值了。
雨如烟和他的群友们,获得郊游的喜悦,比我所获,更有价值。

网友评论